第352章 岐大夫的阴阳秤(1 / 3)
岐仁堂的门槛被踩得发亮时,岐大夫正用象牙秤称桂枝。铜盘里的饮片泛着棕红光泽,他眯眼瞅着秤星,忽然抬手按住秤杆:"老胡,这桂枝得去了粗皮,不然燥性太烈,要伤阴的。"
穿青布短褂的老胡"哎"了一声,刚把桂枝倒回竹簸箕,诊堂的木门就被撞开。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踉跄进来,领带歪在脖子上,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攥着张揉皱的化验单。
"大夫!救命!"年轻人额头冒汗,说话时牙花子泛白,"大医院说我是'功能性发热',输液输得手都青了,体温反倒蹿到三十九度!"
岐大夫放下秤,指了指诊桌后的藤椅:"先伸舌头。"
年轻人张嘴时,一股酸腐气扑面而来。老胡在旁抽了抽鼻子:"这是吃了多少麻辣火锅?"
"三顿!"年轻人哭丧着脸,"客户应酬,天天红油锅底配冰啤酒,昨天开始浑身烫得像揣了火炉,舌头跟砂纸似的,喝多少水都不解渴。"
岐大夫捏着他的手腕诊脉,三指下的脉搏跳得又急又滑,像打鼓似的。再看舌面,红得发紫,舌苔黄厚,边缘还沾着些未擦净的食物残渣。
"你这不是普通的上火。"岐大夫松开手,取过宣纸写方子,"《黄帝内经》说'阳盛则热',你这是阳气太旺,把体内津液都烧干了。就像灶膛里火太猛,锅里的水眨眼就熬成了焦糊。"
年轻人盯着药方上的"白虎汤"三个字发愣:"白虎?是说我像老虎一样凶?"
老胡在旁笑出声:"这是仲景爷的方子,知母、石膏能浇灭你肚子里的大火,粳米、甘草还能护住津液。就像给烧红的铁锅浇点凉水,再垫上湿抹布,才不会炸锅。"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穿碎花衫的老太太,手里拎着个保温杯,走路时脚步发沉,像踩着棉花。她刚坐下就打了个寒颤,下意识裹紧了衣襟:"岐大夫,我这病怪得很,大夏天的还得穿三件衣裳,喝口凉水就直打哆嗦,可医院查不出啥毛病。"
岐大夫让她伸舌,只见舌头淡得像剥了皮的梨,舌苔薄白,轻轻一碰就颤巍巍的。搭脉时,三指下的脉搏沉得像埋在沙里,按半天才能摸到微弱的跳动。
"您这是另一种失衡。"岐大夫蘸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个阴阳鱼,"阳气就像屋里的火炉,您这炉子快灭了,屋里自然冷冰冰。《伤寒论》说'阳虚则寒',您这是阳气不足,水湿排不出去,积在体内成了寒气。"
老太太捧着保温杯叹气:"我就说嘛,广场舞队友都笑我穿得多,可我膝盖以下总像泡在冰水里。"
"给您开四逆汤。"岐大夫笔锋一转,"附子、干姜、甘草,都是暖炉的柴火。等您炉子旺了,身上的寒气自然就散了,就像开春回暖,屋檐上的冰棱子自己就化了。"
年轻人在旁插话:"大夫,您刚说他阳气太旺,她阳气太弱,这就是阴阳不平衡?"
岐大夫点头,指了指窗外:"你看那向日葵,白天朝着太阳转,晚上就得蔫下来歇着,这就是阴阳消长。人也一样,白天阳气升,精神足;晚上阴气盛,得睡觉。要是白天蔫晚上精神,就是阴阳倒错了。"
老胡端来两盏菊花茶,插话道:"就像咱药铺的地窖,夏天得敞开透气散热气,冬天得关严实保阳气,不然药材要么发霉要么干裂。"
正说着,诊堂外传来争吵声。一个穿环卫服的中年汉子揪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往里闯,两人脸上都带着怒气。
"岐大夫您评理!"汉子嗓门洪亮,"这后生说我脉沉微是阳虚,非让我喝参汤,可我越喝越胀得慌!"
戴眼镜的小伙子推了推眼镜:"《难经》明说'沉脉为阴',他脉都摸不着了,不是阳虚是什么?"
岐大夫先让汉子伸舌,只见舌面紫暗,舌苔厚腻得像铺了层黑泥。再搭脉,果然沉得几乎摸不到,但仔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