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岐仁堂里的明目方:老药新用治翳膜(2 / 3)

加入书签

我这活儿耽误不起啊!”她手腕上的银镯子滑下来,撞在绣绷的竹框上,叮当作响。

“别急,您这是新起的,好治。”岐大夫转身从药斗里抓出把菊花,花瓣还带着晨露的润气,“菊花能清肝火、散风热,就像给眼睛扇扇子,把热翳赶出去。”他又抓了把木贼,茎秆一节节的,像缩小的竹子,“这木贼是去翳的好手,《用药心法》里说它能‘去翳膜,明目’,您看它一节节往上长,就像能把挡在眼前的东西顶开。”

他把药材往瓦罐里一放,加水文火煎煮,屋里很快飘起清苦的药香。“您先熏后洗,每天三次,三天就见效。”岐大夫一边搅动药汁,一边说,“夜里别绣了,肝要藏血,亥时就得睡,不然肝火越烧越旺,翳膜还得长。”

周姑娘捧着药罐要走,王老伯在一旁叹气道:“还是年轻好啊,啥病都好得快。我这老骨头,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岐大夫笑着摇头:“您俩的病看似都是翳膜,实则不一样。周姑娘是外障,风邪热邪在表,得用发散的药;您是内障,肝肾两虚,得补肝肾、益气血。就像地里长草,新草刚冒头,薅了就行;老草根深了,得先松土施肥,让好庄稼把草挤走。”

三、枸杞丸的秘密:四味药的配伍智慧

说话间,药童阿明端着刚蒸好的蜜丸进来,竹簸箕里的药丸滚圆饱满,裹着层细细的朱砂。“师父,枸杞丸晾好了。”阿明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鼻尖沾着点药粉,眼睛亮得像淬了光。

岐大夫拿起一粒药丸,放在手心给王老伯看:“这就是给您准备的方子,四味药:木贼、枸杞、菊花、苍术。看着简单,配伍可有讲究。”

他先拿起木贼,茎秆上的细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木贼得用童便浸一宿。《本草纲目》说童便能‘滋阴降火’,木贼本是散风热的,用童便泡过,就像给烈马套了缰绳,既能去翳,又不伤正气。它入肺肝经,能让肝畅肺清,血就上得来,眼睛自然亮堂。”

王老伯捏起一根木贼,凑到鼻尖闻了闻:“这味儿有点冲,真能管用?”

“您再看这苍术。”岐大夫又拿起块切片的苍术,断面黄白相间,带着股辛辣气,“这得用潲水浸一晚上。潲水是五谷杂粮的汁水,能引苍术入脾胃。苍术是疏肝的大力士,《神农本草经》说它‘主风寒湿痹’,它能先把肝热压下去,再把脾胃的气血往上送,就像先蹲下再起跳,掀动沉陷的翳膜,有的是劲儿。”

阿明在一旁插话:“师父昨天教我,苍术就像个挑夫,能把营养挑到眼睛里去。”

岐大夫笑着点头,又拿起枸杞:“这枸杞得炒干,性甘平,能补肝肾。《黄帝内经》说‘肾藏精,肝藏血’,精血足了,眼睛才有养料。您看这枸杞红通通的,像不像浓缩的精血?”最后他捏起朵干菊花:“菊花清肝火,散风热,和枸杞配着,一补一清,就像给眼睛既添柴又扇风,火不旺也不弱,正好。”

王老伯听得直点头:“敢情这药丸里藏着这么多门道。”他接过阿明递来的药丸,就着温茶嚼服,眉头渐渐舒展,“哎,这药丸不苦,还有点甜。”

“用蜂蜜炼的,”岐大夫说,“《伤寒论》里的丸药多是蜜炼,既能矫味,又能补中。您每天饭后服一丸,用清茶送下,清茶能明目,还能助药力上行。”

四、复诊的变化:从模糊到清明的转机

过了半月,王老伯踩着晨露又来了,这次手里提着筐新摘的菠菜,绿油油的带着水珠。“岐大夫,您这药真神了!”他一进门就嚷嚷,声音比上次亮堂了不少,“现在看菜苗能分清叶瓣了,夜里也不口干了,腰杆也直得起了。”

岐大夫让他坐在窗边,用检眼棒再看,那层翳膜薄了些,边缘也清晰了。“您看,这就是气血渐复的迹象。”岐大夫指着他的眼底,“《难经》说‘损其肝者,缓其中’,您平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