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岐仁堂暖脾方:一盏灯火照中焦(2 / 2)
枣能补脾胃,俩合着就是给中焦搭个暖棚。"
沈星河蹲在旁边看,忽然笑:"这方子像给中焦开暖气,又怕太干,还得放台加湿器。"
岐大夫瞥她一眼:"倒也不算错。"他把药倒进草纸包,"这药得先泡半个时辰,大火烧开转小火,煎出三碗,早中晚各喝一碗。记住,别吃生冷,你那冰美式趁早停了。"
小马攥着药包,指节泛白:"岐大夫,我这病能好吗?听说......"
"听说什么?"林知秋把刚炸好的糖糕塞给他,"趁热吃,发面的好消化。你这是累出来的,去年夏天暴雨,你给陈阿婆送快递,浑身湿透还帮着收剪纸,那时候就亏了阳气。"
陈阿婆颤巍巍走过来,往他兜里塞了包炒花生:"每天嚼二十粒,暖肾。我老头子年轻时跑船,也得过这毛病,就靠范文甫这方子调过来的,后来活到八十八。"
小马眼圈有点红,把花生往兜里按了按:"那我......"
"别想太多。"岐大夫把药罐里的药汁倒进粗瓷碗,袅袅热气里飘着药香,"你这脉虽沉弱,但没到脱阳的地步,舌不红,说明阴没被火耗太过,好好吃药,开春就能好利索。"
过了七天,小马再来时,脸上有了点肉,眼窝没那么陷了。他进门就脱外套,露出里面的毛衣:"岐大夫,这药真管用!昨晚只起夜一次,早上吃了俩包子,到现在还不饿。"
林知秋给他端来碗小米粥:"看你走路都稳当了,前阵子跟踩棉花似的。"
岐大夫给他把脉,指尖下的脉比上次有力些:"舌苔也润了,行,改方子了。"他转身从药柜里拿出个小瓷瓶,"附桂八味丸,每天三十克,用人乳一杯送服。"
小马脸"腾"地红了:"人乳......这哪找去?"
沈星河在旁边笑出声:"我同学她姐刚生娃,多的是,我帮你要!"
岐大夫瞪她一眼:"没正经。"又转向小马,"实在没有,用山羊奶也行,温着送药。这丸子是在原方基础上补肝肾,好比给暖棚加层保温棉,让真阳慢慢攒起来。"
陈阿婆拿着剪纸过来,上面剪的是个灶台,锅里冒着热气:"给你剪了张'暖脾图',贴在床头,比吃药还管用。"
小马接过剪纸,小心地卷起来:"我弟在卫校学中医,让他也长长见识。"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保温杯,"我妈寄来的黄酒,说给岐大夫和阿婆暖暖身子。"
林知秋眼睛一亮:"正好,今晚炖羊肉,就用这酒当料!"
腊月十五那天,青云巷飘着细雪,小马带着弟弟来了。少年背着书包,见了岐大夫就鞠躬:"爷爷好,我叫马晓阳,想跟您学认药。"
岐大夫笑着摸他的头:"先从认黄芪开始吧,这味药最是补气升阳,像你们年轻人,得先把根基扎稳了。"
沈星河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药柜上的阳光,扫过陈阿婆翻飞的剪刀,扫过小马喝药时满足的侧脸——他手里的粗瓷碗冒着热气,药香混着面馆的面香,在雪天的青云巷里漫散开,像一盏盏暖脾的灯火,照亮了中焦的方寸天地。
灶上的铁锅又"咕嘟"起来,林知秋掀开锅盖,白花花的蒸汽裹着麦香扑出来,在窗玻璃上凝成水珠,顺着"福"字剪纸的纹路往下淌,像一串细碎的银珠子,落在青石板上,洇出小小的湿痕。巷口的快递车"嘀嘀"响了两声,小马穿着新棉袄,正往车上搬包裹,脚步轻快得很,仿佛身上的每一寸骨头缝里,都透着暖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