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岐仁堂里的三间“屋子”——老中医解刨脾胃的三间病屋(3 / 4)

加入书签

开窗散烟,一个是既要补屋顶,又要抽湿,还要通风。”

他拿起黄芪饮片:“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老郑的口苦、便溏、身重,都是脾胃虚衰,湿浊上蒙下泄的表现。治这病,就得像给屋子来个大扫除,扶正、祛湿、清热一起搞,才能把郁滞的气机理顺。”

第三章地基下沉的危屋——补中益气汤治久泻脱肛

深秋的津门市,秋风带着凉意。岐仁堂来了个特殊的病人,用布兜兜着腰,走路佝偻着背,脸色蜡黄,一看就是长期病号。这人叫老陈,在菜市场卖菜,干了二十多年,最近半年老是拉肚子,还添了个脱肛的毛病,一用力肠子就掉出来,苦不堪言。

“岐大夫,您救救我吧!”老陈刚坐下就唉声叹气,“这肚子闹了大半年了,吃啥拉啥,吃点油腻的就跟流水似的。现在更糟了,上厕所稍微用点力,肛门就脱出来,得用手塞回去,丢死人了!”

岐大夫让老陈伸出舌头: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边有明显齿痕,舌苔薄白而水滑。又摸了脉:沉细无力,尤其是关脉,弱得像游丝。“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没力气,说话都懒得张口?”岐大夫问。

“是啊是啊!”老陈像遇到知音,“整天头晕乎乎的,爬个坡都喘。晚上睡觉出虚汗,被子都能湿透。去医院看,说是‘慢性肠炎’、‘直肠脱垂’,开了药吃着就好点,停药就犯,根本去不了根。”

“这是典型的中气下陷,脾胃气虚到了极点。”岐大夫翻开《脾胃论》,指着“补中益气汤”的条文,“李东垣说‘脾胃之气下溜,大肠与肺皆无所禀受,而气逆上行’,所以才会久泻、脱肛。就像屋子的地基下沉了,整个房子都跟着歪,屋顶自然会漏水。”

小栓端来热水,看着老陈虚弱的样子:“师父,为啥中气下陷会拉肚子、脱肛呢?”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岐大夫解释道,“脾胃就像家里的抽油烟机和下水道,一个负责把清气往上送,一个负责把浊气往下排。现在脾胃气虚了,升清的力量不够,清气不升反降,就会拉肚子;肛门就像下水道的盖子,中气不足,盖子就盖不严,所以会脱肛。”

他转向老陈:“你这病,是常年累出来的。卖菜起早贪黑,饮食不规律,脾胃早就累垮了。就像拉车的老马,天天超负荷运转,最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那该咋治呢?”老陈急切地问,“我这还能好吗?”

“能好,但得慢慢来。”岐大夫开始配药,“黄芪一两,炙甘草五钱,这是大补元气的;人参三钱,白术三钱,健脾益气,就像给老马喂精饲料,慢慢补元气。”

“师父,怎么又用升麻、柴胡?”小栓看着熟悉的药味,“跟前面两个方子一样啊。”

“不一样。”岐大夫摇摇头,“在补中益气汤里,升麻、柴胡是‘引经药’,就像给屋子找顶梁柱。这两味药轻清升散,能带着黄芪、人参的补气之力,把下陷的中气提起来。用量很少,柴胡一钱,升麻五分,多了反而会耗气。”

他又加了陈皮二钱:“陈皮理气和胃,防止补药太腻,就像给老马套车时,得把缰绳理顺,不然走不动。”

特意叮嘱:“这药要文火久煎,让药性充分融出来。每天早晚各服一次,空腹喝效果最好。服药期间绝对不能劳累,菜市场的活儿先放放,养好了再说。每天早上喝一碗小米粥,加点山药、莲子,健脾固肠。”

半个月后,老陈又来了,虽然还是有点瘦,但脸色好看多了,腰也能直起来了。“岐大夫,神了!喝了药后,拉肚子次数少了,昨天上厕所,肛门没掉出来!就是喝完药后,感觉肚子里有股气往上走,暖暖的。”

岐大夫点点头:“中气开始回升了。效不更方,再服一个月,把脾胃之气补扎实。记住,这病就像屋子地基,一时半会儿补不牢,得慢慢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