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岐仁堂里的三间“屋子”——老中医解刨脾胃的三间病屋(2 / 4)
>第二章漏雨湿屋的潮气——升阳益胃汤治身重口苦
入秋后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下了三天。岐仁堂的门槛上积了层青苔,药童小栓正忙着往墙角摆生石灰,就见一个中年妇女扶着个老汉进来了。老汉叫老郑,在城郊的鱼塘看塘,浑身一股鱼腥草味,走路都得人架着。
“岐大夫,您快给看看,我老伴儿这月来跟丢了魂似的!”妇女急得直抹眼泪,“整天瘫在椅子上,动都不想动,说浑身跟灌了铅似的沉。吃饭也没味,口苦得像吃了黄连,大便稀得跟水似的,一天跑好几趟。”
老郑蔫蔫地坐在板凳上,眼皮都抬不起来,嘴唇发白,舌苔黄厚腻得像铺了层豆腐渣。岐大夫摸了摸他的脉:濡缓无力,再按他的小腿——一按一个坑,半天不回弹。“鱼塘湿气重吧?”岐大夫问。
“可不是嘛!”妇女抢着说,“他整天蹲在鱼塘边,雨天也不歇,胶鞋里全是水。前阵子还淋了场大雨,回来就不对劲了,怕冷又怕热,裹着被子还打哆嗦。”
“这是脾虚湿盛,兼外感秋燥了。”岐大夫翻开《脾胃论》,指着“升阳益胃汤”的条文,“你看这描述:‘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洒淅恶寒’,跟老郑的症候一模一样。”
小栓递过毛巾让老郑擦手,好奇地问:“师父,为啥湿盛还会口苦舌干呢?不是该口黏吗?”
“这就是湿郁化热了。”岐大夫解释道,“脾主运化水湿,老郑长期在湿地里泡着,脾胃阳气被寒湿困住,就像屋子漏了雨,地板全是水,湿气散不出去,时间长了就闷出热来。口苦是郁热上蒸,舌干是湿浊阻滞,津液不能上承。”
他转向老郑:“你这病,就像一间漏雨的老屋子,墙皮受潮发霉,屋里又暗又湿,还透着点霉味。光擦地板不行,得先把屋顶的窟窿补上,再把湿气抽出去,最后通通风。”
“那该咋补呢?”老郑有气无力地问。
“升阳益胃汤,升阳气,益胃气,除湿清热。”岐大夫开始配药,“黄芪二两,这是君药,就像给屋子打地基,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人参、甘草、白术,这是四君子汤的底子,帮着黄芪固护正气。”
“师父,怎么还加了羌活、独活、防风?”小栓看着药包越来越多。
“这就是‘升阳’的关键了。”岐大夫笑了笑,“风药能胜湿,就像给屋子开风扇,把湿气吹散。羌活、独活走全身经络,把关节里的湿浊搜出来;防风走表,把外感的秋燥散出去。”
他又抓了半夏、陈皮:“这两味燥湿化痰,就像撒生石灰吸潮气;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把肠道里的水湿从小便引出去;黄连苦寒,清郁热,就像开窗通风,让霉味散出去。”
特意叮嘱:“这药要煎得浓一些,分三次温服。服药期间别吃鱼腥生冷,最好喝小米粥养胃。每天早上太阳出来后,到鱼塘边走走,晒晒太阳,借自然界的阳气助药力。”
一周后,老郑自己走进了岐仁堂,虽然还是有点瘦,但精神好多了,走路也不用人扶了。“岐大夫,喝了药后,身上没那么沉了,口苦也轻了,大便也成形了。就是喝完药后有点微微出汗,身上松快多了。”
岐大夫诊了脉,濡象已减,舌苔也薄了些:“湿浊渐化,阳气得升。再服五剂,巩固疗效。记住,往后雨天别在湿地里久待,干活回来用生姜、艾叶煮水泡脚,把湿气逼出去。”
老郑走后,小栓望着窗外的雨雾:“师父,这升阳益胃汤跟升阳散火汤都用风药,为啥一个治湿,一个治火呢?”
“关键在‘益胃’二字。”岐大夫收拾着药渣,“升阳散火汤的重点在‘散火’,脾胃气虚轻;升阳益胃汤的重点在‘益胃除湿’,脾胃气虚重,湿浊也重,所以补气药用量大,还要加祛湿清热的药。就像同样是修屋子,一个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