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岐仁堂里的三间“屋子”——老中医解刨脾胃的三间病屋(4 / 4)
。以后别再熬夜了,饮食要有规律,生冷油腻的少吃。”
老陈千恩万谢地走了。小栓看着师父,满眼敬佩:“师父,这补中益气汤跟前面两个方子,都用黄芪、人参,怎么就能治不同的病呢?”
“关键在‘补’与‘散’的区别。”岐大夫捻着胡须,“升阳散火汤是‘散中有补’,重点在散郁火;升阳益胃汤是‘补中有散’,重点在除湿清热;补中益气汤是‘以补为主’,重点在升提下陷的中气。就像同样是喂马,一个是给它通风散热,一个是给它打扫马厩,一个是给它喂足草料,让它有力气站起来。”
他望向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李东垣开创‘补土派’,核心就是‘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三个方子,看似治不同的病,本质都是调脾胃、升阳气。就像三间不同毛病的屋子,有的闷火,有的潮湿,有的地基下沉,但修屋子的根本,都是先把梁柱扶正,把地基打牢,屋子才能结实。”
第四章屋子与脾胃的奥秘
暮色渐浓,岐仁堂准备关门了。小栓在收拾药渣,岐大夫坐在窗前,看着街灯次第亮起。
“师父,”小栓忍不住问,“今天这三个病人,都跟屋子有关,您为啥老用屋子打比方呢?”
岐大夫放下手中的《脾胃论》,慢悠悠地说:“人体就是一间最精密的屋子啊。脾胃是这间屋子的地基和炉灶,地基稳,炉灶旺,屋子才暖和干燥。升阳散火汤治的是‘闷罐子屋’,脾胃阳气被郁,就像屋子不通风;升阳益胃汤治的是‘漏雨湿屋’,脾胃虚衰湿盛,就像屋子漏雨受潮;补中益气汤治的是‘地基下沉屋’,脾胃中气下陷,就像屋子地基不稳。”
他顿了顿,继续说:“李东垣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就是这个道理。屋子地基歪了,屋顶就会漏雨;脾胃气虚了,病邪就会趁虚而入。这三个方子,都是在帮人体这间屋子‘修修补补’,让地基稳固,炉灶火旺,窗户通风,这样病邪自然就待不住了。”
“那风药在里面起啥作用呢?”小栓打破砂锅问到底。
“风药就是屋子的窗户和风扇啊。”岐大夫笑了,“升阳散火汤用风药散郁火,就像开窗散烟;升阳益胃汤用风药胜湿,就像开风扇抽湿;补中益气汤用风药升提,就像用支柱顶起下沉的屋顶。同样是风药,在不同的方子里,就像窗户在不同的屋子里,作用也不一样。”
这时,外面传来卖炒栗子的吆喝声,香气飘进窗来。岐大夫深吸一口气:“记住,治病就像修屋子,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到根本原因,是地基的问题,还是屋顶的问题,或者是通风的问题。就像这三个方子,看似治的是手热、身重、脱肛,其实都是在调脾胃、升阳气,这就是‘治病求本’。”
小栓点点头,心里却想着:师父的比喻真妙,把复杂的医理说得明明白白。原来中医的智慧,就藏在这日常的比方里,藏在这一间间“屋子”的毛病里。
岐大夫站起身,把《脾胃论》小心翼翼地收进书柜:“好了,关门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不知道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屋子’呢。”
小栓吹灭油灯,看着师父在月光下的剪影,忽然觉得,这岐仁堂就像一间能工巧匠的作坊,而师父就是那位修缮人体这间“屋子”的老匠人,用一根根草药做的“栋梁”,一帖帖方剂调的“砂浆”,帮着人们把歪斜的“屋子”重新扶正,让生命的灯火重新明亮起来。这大概就是李东垣“补土派”的真谛,也是中医传承千年的智慧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