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o木工博物馆之4(3 / 6)

加入书签

,木头就是他们最好的玩伴,“这下好了,他们能给木头做‘新衣服’了”

临走时,校长送了他们一筐山里的核桃,说:“孩子们说,要谢谢那些会‘说话’的工具。”

叶东虓看着筐里的核桃,突然觉得,这些老工具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它们从城市的博物馆出,走进山里的课堂,最终会变成孩子们手里的木勺、木牌、小玩具,变成新的故事。

第二十七章榫卯里的四季

叶东虓和江曼在院子里种了棵石榴树,春天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落叶,像个活着的日历。

他们现,木头也有四季:春天,老木头会因为潮湿微微膨胀,榫卯变得更紧;夏天,阳光晒得木头散清香,刨花飞得更高;秋天,空气干燥,木头收缩,能听到榫头与卯眼轻微的“咔嗒”

声;冬天,木头沉静下来,像在积蓄力量。

“就像人一样,”

江曼说,“有生长,有绽放,有沉淀,有等待。”

他们在展厅里加了个“木头四季”

的小角落,放着同一根木头在四季的样子:春天的湿痕,夏天的木纹,秋天的裂纹,冬天的包浆。

旁边配着王师傅的话:“别担心木头会变,变才是活的证明。”

有个摄影师来拍纪录片,跟了整整一年,拍下了石榴树的四季,也拍下了老物件在四季里的细微变化。

纪录片播出后,有人留言:“原来木头也在过日子,跟我们一样。”

那年秋天,石榴树结了十几个果子,叶东虓摘下来,分给来参观的孩子。

孩子们捧着石榴,坐在互动区的木凳上吃,石榴汁滴在木屑里,像撒了一地的小红宝石。

小张说:“这是木头和果子的约会。”

第二十八章跨越山海的木信

博物馆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信,是个华裔女孩写的,说她在爷爷的箱子里找到了一把老木梳,梳背上刻着简单的榫卯图案,爷爷说是年轻时从家乡带来的。

“我想知道,这图案是什么意思?”

叶东虓认出那是“十字榫”

,常用于木梳、木盒这些小物件,结实又好看。

他给女孩回了信,寄去了一张十字榫的结构图,还有一片博物馆里的刨花。

“这是爷爷家乡的木头味道,”

他在信里写,“不管走多远,榫卯总会记得回家的路。”

不久后,女孩寄来了自己做的木梳,梳背上也刻着十字榫,说:“我跟着您寄的图学的,虽然不好看,但爷爷说,有家乡的样子。”

叶东虓把两把木梳放在一起展出,一把旧,一把新,像跨越山海的对话。

说明牌上写着:“木头会记得根在哪里,就像人会记得家在哪里。”

这样的“木信”

越来越多,有从国外寄来的旧工具,想知道来历;有国内的年轻人,寄来自己做的榫卯小物件,想让老物件“看看”

新样子。

叶东虓说:“这博物馆,成了木头的邮局。”

第二十九章永不落幕的展厅

博物馆建到第五年,叶东虓和江曼决定做一件事——把馆里的所有展品都做成3d模型,放到网上,让不能来现场的人也能“参观”

他们请了专业的团队,用激光扫描技术,一点点记录下每个老物件的纹路、磨损、甚至是微小的裂缝。

王师傅的榫卯模型、李伯的墨斗、父亲的梳妆台……都在屏幕上“活”

了过来,点击一下,就能36o度旋转,看到每个细节,还能听到对应的故事录音。

“这样,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就能摸到这些木头。”

江曼看着电脑屏幕上的3d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