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o木工博物馆之4(2 / 6)
/p>
叶东虓爬上屋顶查看,现是几十年前的木瓦松动了,有的已经朽了。
“得换瓦。”
他对江曼说,“但别用水泥瓦,还得用木瓦,跟原来的一样。”
他们找来了做传统木瓦的匠人,选了耐腐的杉木,按老尺寸削瓦、开槽。
王师傅的徒弟小张自告奋勇来铺瓦,他说:“王师傅教过,木瓦得‘搭三露七’,下面的瓦要压住上面的三分之一,才能不漏雨。
这跟榫卯一个理,得互相咬着劲。”
铺瓦那天,雨停了,阳光很好。
小张在屋顶上忙碌,叶东虓在下面递瓦,江曼则用相机拍下来,说要做成“老楼修复日记”
。
杉木瓦的清香混着泥土的味道,在空气里弥漫,像老楼在轻轻呼吸。
新瓦铺好后,又下了场大雨。
叶东虓和江曼守在展厅里,看着旋转台旁边的地面,干干的,一点水迹都没有。
“成了。”
叶东虓笑着说,心里松了口气。
小张从屋顶上下来,满头大汗,手里拿着片换下来的旧瓦:“你看这旧瓦,上面的纹路跟新瓦能对上,就像新榫卯咬着老榫头。”
江曼看着那片旧瓦,突然说:“其实老楼就像个大榫卯,我们添的每块木瓦,补的每道裂缝,都是新的榫头,跟原来的老木头咬合在一起,才能让它站得更稳。”
第二十五章孩子们的木工课
新学期开始后,博物馆的“小小木匠”
课火了,每周日上午,互动区都挤满了孩子,有的在学用小刨子,有的在拼榫卯模型,有的在木片上画画。
教孩子们的是小张和林溪,小张负责教手艺,林溪则给他们讲木头的故事。
“这是松木,闻起来香香的,适合做家具;这是桦木,花纹漂亮,适合做木勺;这是榆木,最结实,老祖宗用它做房梁……”
有个叫朵朵的小女孩,总爱捡地上的刨花,说要“给娃娃做裙子”
。
林溪就教她把刨花粘成小花,朵朵高兴得举着跑:“我的娃娃穿木头裙子啦!”
叶东虓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木工车间玩的日子,那时的快乐很简单,就是看着刨花飞起来,听着锯子“沙沙”
响。
他突然觉得,这些孩子触摸木头的瞬间,和几十年前的自己,和更久以前的老木匠,其实没什么不同——都是在用手感受木头的温度,用心听懂木头的语言。
课程结束时,每个孩子都能带走自己做的小物件,有的是歪歪扭扭的木勺,有的是拼不整齐的榫卯模型,有的是粘满刨花的小画。
家长们笑着说:“这是最有分量的作业。”
江曼把孩子们的作品摆在互动区的小架子上,旁边写着:“未来的木匠,从这里开始。”
第二十六章老工具的新旅程
博物馆和一家公益组织合作,起了“老工具新生命”
计划,选出一批馆里的复制品工具,送到偏远山区的学校,让那里的孩子也能接触木工。
第一批送出去的有十套工具,包括小刨子、木锯、榫卯模型,还有那本《木头上的年轮》。
叶东虓和小张跟着去了,在山里的小学搭了个简易的木工角。
孩子们从没见过这些工具,好奇地围过来,怯生生地不敢碰。
小张拿起刨子,在一块松木上推了一下,木花卷起来,孩子们“哇”
地叫出了声。
“这叫刨子,能让木头变光滑。”
小张笑着说,把刨子递给一个小男孩。
男孩小心翼翼地接过,学着小张的样子推了一下,虽然没出木花,却咧开嘴笑了。
老师说,这些孩子平时没什么玩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