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钗影沉浮 薛家困局与宝钗失能的真相(1 / 2)
世人皆道薛宝钗聪慧过人,行事周全,在贾府八面玲珑,深得人心。
她协理大观园,小惠全大体;她劝慰王夫人,言语滴水不漏;她安抚林黛玉,情真意切。
这般玲珑剔透的“山中高士”
,仿佛无往不利。
然而,当薛家大门紧闭,面对自家后院燃起的熊熊烈火——那泼辣蛮横、志在吞并家产的嫂子夏金桂时,宝钗却显得束手无策,节节败退。
这巨大的反差,其根源何在?
细察夏金桂入门前薛家诸事,宝钗那“会办事”
的金身便显露出裂痕:
薛姨妈拍板举家上京“推销”
儿女(宝钗待选、薛蟠“历练”
),宝钗身为当事人,可曾有过异议或策略?未见分毫。
薛蟠强抢香菱为妾,闹出人命,宝钗作为家中唯一有见识的年轻主子,可曾规劝约束这位混世魔王?竟无一次有效干预。
“金玉良缘”
乃薛家核心图谋,然薛姨妈与王夫人口径不一,宝钗本人更是态度暧昧,欲说还休。
她可曾统一过薛家内部意志,形成合力?策略何在?
家中老伙计张德辉分析市场头头是道,俨然架空东家:“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赶端阳前贩些来卖,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倍利息。”
薛家商业决策,竟仰赖伙计之见,主家昏聩至此。
更讽刺的是,连薛蟠都能精准刺中宝钗痛处,一句“护着宝玉”
便能将这位“喜怒不形于色”
的冷美人怼得“水灵灵”
掉泪。
可见,宝钗在贾府的“会办事”
,实则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的假象。
薛姨妈溺爱无能,薛蟠荒唐透顶,衬托得宝钗那点日常人情世故的圆融,便成了“大才”
。
薛家内部的治理,早已千疮百孔。
宝钗的聪慧与行动力,并非虚假,但几乎全部倾注于“金玉良缘”
这一场豪赌:
她有计划:步步为营,融入贾府。
她有手段: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如笼络袭人),编织情报网,监控贾府动态。
她有决断:察觉“木石前盟”
根基深厚,事有不成之虞时,便不惜“借刀杀人”
(滴翠亭事件疑云),甚至有意无意间成为搅乱贾府平静的因子(如推动抄检大观园的蝴蝶效应)。
这恰似古今中外无数困局的缩影——以对外矛盾转移内部危机!
满清不知如何化解尖锐的民族、阶级矛盾,便一代代穷兵黩武于边疆。
百年烽火暂压隐患,然积弊终成反噬自身的洪流。
旧日本无法解决国内阶级固化、社会撕裂,便纵容“下克上”
,将过剩的暴力与不满引向侵略战争。
举国青壮做了炮灰,矛盾似“缓和”
,结局却是两颗原子弹的毁灭性烧烤,几代劳动力的断层。
薛家亦是如此!
宝钗(及薛姨妈)从未触及薛家衰败的根本症结:薛蟠!
这个不读书、不科举、不知礼、只知惹祸败家的纨绔,是薛家一切困境的源头。
薛蟠若稍通文墨,知礼守法,以薛家皇商根基、贾王二府姻亲之贵,何愁娶不到邢岫烟这般清寒知礼的好女儿?门楣未必不能重振。
薛蟠若有个人样,宝钗作为妹妹,嫁个清贵小官之子,又有何难?何须将一生孤注一掷于宝玉身上?
可叹!
前八十回近十年光景,宝钗对这位兄长,仅有一次劝诫——那还是因唯一目标贾宝玉被牵连毒打,生死攸关之下,忍无可忍的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