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其十一》(1 / 2)

加入书签

效阮公诗十五首?其十一

江淹

扰扰当途子,毁誉多埃尘。

朝生舆马间,夕死衢路滨。

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华屋争结绶,朱门竞弹巾。

徒羡草木利,不爱金碧身。

至德所以贵,河上有丈人。

《效阮公诗十五首·其十一》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追名逐利之人的刻画与批判,鲜明地表达了对淡泊名利、追求至德境界的推崇,延续了阮籍诗歌隐晦曲折表达对现实批判的风格,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一、主题思想

1.批判追名逐利的世风:诗的开篇便以“扰扰当途子,毁誉多埃尘”对那些热衷于权势的人予以批判,指出他们所追求的毁誉如尘埃般虚幻。“朝生舆马间,夕死衢路滨”通过描绘这些人命运的无常,进一步揭示追逐名利的虚无。“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华屋争结绶,朱门竞弹巾”则细致刻画了世人趋炎附势、钻营权势的丑态,全面展现了当时追名逐利的不良世风。

2.倡导淡泊名利与至德:“徒羡草木利,不爱金碧身”点明追名逐利者的舍本逐末,不懂得珍视自身。而“至德所以贵,河上有丈人”,借河上丈人这一代表,树立起追求至德的榜样,表明真正可贵的是高尚的道德,而非功名利禄,传达出对淡泊名利、崇尚至德境界的向往与倡导。

二、艺术特色

1.对比鲜明:将追逐权势者的行径与河上丈人代表的至德境界进行鲜明对比。前者趋炎附势、追名逐利,命运无常且舍本逐末;后者淡泊名利,追求高尚道德,凸显出诗人对两种截然不同人生态度的褒贬,使主题更为突出。

2.生动刻画:“朝生舆马间,夕死衢路滨”“华屋争结绶,朱门竞弹巾”等诗句,通过对追名逐利者生活场景与行为细节的生动描绘,如早晨还在车马间得意,傍晚可能就死于路边,以及在华屋朱门争相钻营的画面,使这类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与感染力。

3.借典抒情:“河上有丈人”引用河上公的典故,借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表达对至德的推崇。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还使诗人倡导的理想境界更具说服力,含蓄而深刻地传达出诗歌的主题思想。

解析

1.扰扰当途子,毁誉多埃尘

-解析:“扰扰”生动地描绘出一种纷乱、喧嚣的状态,刻画了那些身处仕途、追逐权势之人忙碌且浮躁的样子。“当途子”指的是在仕途上占据要职、掌握权力的人。“毁誉”即诋毁与赞誉,这些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上。而诗人认为,他们所看重的这些毁誉,都如同“埃尘”一般,虚无缥缈,毫无价值。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这类追逐名利、看重浮世评价之人的批判态度,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朝生舆马间,夕死衢路滨

-解析:这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追逐权势者命运的极端变化。“朝”与“夕”代表时间上的短暂,早晨他们还乘坐着车马,享受着荣华富贵,风光无限,显示出其在权势中的得意;然而到了晚上,就可能“死衢路滨”,死在路边,生命如此脆弱,荣华富贵转瞬即逝。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诗人强调了追逐名利所带来的富贵是虚幻无常的,进一步揭示出这种追求的荒谬和不值得。

3.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解析:“藜藿”原本指的是野菜,在这里象征着简单、贫贱的生活。“见弃”表示被抛弃,人们往往会摒弃这种贫贱的生活方式。“势位”代表权势和地位,“乃为亲”表明他们只亲近那些能带来权势和地位的事物。此句深刻地揭示了世俗之人趋炎附势的本质,为了追求权势和地位,不惜抛弃原本简单质朴的生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