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其五》(2 / 2)

加入书签

-解析:“同情”在这里指同样的情感,即对生命逝去的感慨。“沦异物”表示生命逝去后,人就变成了与在世时不同的“异物”,强调生命状态的巨大转变。“有体”指人活着时拥有具体的形体,“无形”则代表生命消逝后,如魂魄般难以捉摸的状态。此句承接上句典故,深入阐述生命从有形体的活人转变为无形的魂魄这一过程,抒发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达出生命在生死变化面前的脆弱与无奈,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死现象的思考。

4.贤圣共草昧,仁智焉足明

-解析:“贤圣”指那些在道德、智慧或功绩方面被人们尊崇的人,如古代的圣贤君主、智者等。“草昧”原指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这里表示一种模糊、不明晰的境地。诗人认为,即使是贤圣之人,面对宇宙万物的奥秘、生死的变化以及诸多未知现象,也同样处于一种混沌不清的认知状态。“仁智”代表着仁爱与智慧,通常被视为人类高尚的品质和认知能力。然而,诗人质疑道,凭借这些仁智又怎能将世间的种种现象和奥秘阐释清楚呢?此句对传统观念中贤圣的绝对智慧和人类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深刻反思,展现出诗人对人类在面对宇宙和生命等宏大问题时的局限性的清醒认识。

5.变化未有极,恍惚谁能精

-解析:“变化未有极”强调世间万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没有尽头和极限。无论是自然现象的变化,还是生命的生死轮回、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恍惚”描绘出这种变化的模糊、不确定和难以捉摸的特点,仿佛一切都在虚幻与现实之间游离。“谁能精”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面对如此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没有人能够精确地把握和理解其中的规律与奥秘。此句总结全诗,再次强调了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强化了诗歌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敬畏与迷茫之情。

句译

1.阴阳不可知,鬼神惟杳冥:

阴阳的奥秘难以知晓,鬼神的踪迹幽远渺茫。

2.暂试武帝貌,一见李后灵:

试着施展法术,让汉武帝得以短暂见到李夫人的魂灵。

3.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

同样感慨生命逝去变成不同的存在,从有形体变为无形体。

4.贤圣共草昧,仁智焉足明:

贤圣之人同样处于混沌不明的状态,仁爱与智慧又怎能把一切看清。

5.变化未有极,恍惚谁能精:

世间变化没有尽头,模糊难测,谁又能精确地把握。

全译

阴阳的规律实在难以参透,鬼神的行踪更是幽远渺茫。

就像有人施展法术,让汉武帝得以短暂目睹李夫人的魂灵显形。

人们同样感慨生命逝去,从此沦为与生前不同的异物,从拥有具体的形体,转变为无形的存在。

即便是贤圣之人,面对这一切也同样处于混沌未开的状态,仅靠仁爱与智慧,又哪能将这些奥秘全然看清。

世间的变化无穷无尽没有尽头,一切都模糊难测,究竟谁又能够精确地把握其中真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