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江淹《杂三言?爱远山》(1 / 4)

加入书签

杂三言?爱远山

江淹

伯鸾兮已远,名山兮不返。

逮绀草之可结,及朱华之未晚。

绁余马于椒阿,漾余舟于沙衍。

临星朏兮树闇,看日烁兮霞浅。

浅霞兮驳云,一合兮一分。

映壑兮为饰,缀涧兮成文。

碧色兮婉转,丹秀兮芬蒀。

深林寂以窈窈,上猨狖之所羣。

羣猨兮聒山,大林兮蔽天。

枫岫兮筠岭,兰畹兮芝田。

紫蒲兮光水,红荷兮艳泉。

香枝兮嫩叶,翡累兮翠叠。

非郢路之辽远,实寸忧之相接。

欷美人于心底,愿山与川之可涉。

若溘死于汀潭,哀时命而自惬。

《杂三言·爱远山》赏析

《杂三言·爱远山》是江淹创作的一首独具特色的诗歌,以细腻笔触描绘自然景致,抒发复杂深沉情感。

一、意象营造与自然之美

1.开篇起兴,引入情境:“伯鸾兮已远,名山兮不返”,借东汉梁鸿(字伯鸾)远离尘世、隐居名山的典故起兴,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悠远、遁世的氛围,暗示诗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2.色彩缤纷,层次丰富:诗人运用大量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自然。“绀草”“朱华”,一深一浅,勾勒出草木花卉的艳丽;“碧色兮婉转,丹秀兮芬蒀”,碧绿与丹红交织,展现出山间色彩的灵动与绚烂。“枫岫兮筠岭,兰畹兮芝田。紫蒲兮光水,红荷兮艳泉”,通过不同色彩的植物,如红枫、绿筠、紫蒲、红荷等,描绘出山岭、水泽间色彩斑斓的画面,层次丰富,美不胜收,尽显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与绚丽多姿。

3.动静结合,生机盎然:在描绘静态景色的同时,融入动态元素。“羣猨兮聒山,大林兮蔽天”,猿猴的啼叫声打破山林的寂静,展现出山林的生机与活力,与茂密遮天的大林形成动静对比。“浅霞兮驳云,一合兮一分。映壑兮为饰,缀涧兮成文”,云霞的聚合离散,映照在沟壑山涧,如装饰点缀,赋予自然以动态之美,使整个画面鲜活灵动。

二、情感表达与人生感慨

1.触景生情,忧思暗生:“非郢路之辽远,实寸忧之相接”,诗人表明并非路途遥远让人忧虑,而是心中的忧愁接连不断。眼前的美景未能消解愁绪,反而引发更深的忧思,暗示诗人内心的困扰与现实生活的不如意,这种忧愁与自然美景形成反差,强化了情感的张力。

2.美人寄情,渴望跨越:“欷美人于心底,愿山与川之可涉”,“美人”在古代诗歌中常象征理想、美好事物或君王知遇。诗人心中思念美人,希望能跨越山川与她(它)相逢,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也暗示实现理想的艰难,抒发了内心的无奈与渴望。

3.直面命运,自我慰藉:“若溘死于汀潭,哀时命而自惬”,诗人直言若就此死于汀潭,虽哀伤命运,却也觉满足。这看似消极的表达,实则是对现实无奈的自我宽慰,反映出诗人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与接受,体现出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态度。

三、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1.用典巧妙,含蓄蕴藉:开篇以伯鸾典故起笔,巧妙引出主题,增添文化底蕴,使诗歌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借古人之事,暗示自身心境与追求,引发读者联想与思考。

2.铺陈细腻,意境深远:通过细腻铺陈自然景观,从山峦到水泽,从植物到动物,从色彩到声音,全方位描绘出一幅宏大且细致的山水画卷,营造出深远清幽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自然魅力与诗人情感。

3.情感跌宕,真挚动人:诗歌情感起伏变化,从对自然美的欣赏,到忧思的涌起,再到对理想的渴望,最后面对命运的自我慰藉,情感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