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江淹《杂三言?镜论语》(4 / 6)
的宁静雅致。“水气兮绕窗”,山间的水汽氤氲,环绕在窗户周围,营造出一种朦胧、湿润的氛围,增添了居所的清幽和静谧,使整个画面充满诗意,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
15.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
-解析:回到诗人自身的感悟。“味”在这里是品味、体悟的意思,“哲人”指那些具有卓越智慧和深刻思想的古代圣贤。“遗珍”指他们遗留下来的珍贵思想和言论。“折片句”即领悟其中的片言只语。诗人沉浸在对哲人们遗留下来的智慧的品味中,仅仅领悟其中的只言片语,就达到了忘却衰老的境界,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古代智慧的痴迷和沉醉,强调了古代哲人的思想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和滋养。
16.嘉石门之埋名,怜柳子之沈道
-解析: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两种不同人物行为和思想的态度。“嘉”是赞赏、嘉奖之意,“石门之埋名”可能指石门隐者这类隐姓埋名、淡泊名利的人,诗人对他们不追求声名,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表示赞赏,体现出对这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的认同。“怜”有怜惜、同情之意,“柳子之沈道”可能指柳下惠坚守道德准则,即使身处困境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但其道不被当时的社会所重视,诗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怜惜,反映出诗人对坚守正道却不被理解的人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感慨。
17.书吴伯于衣袖,镂颜子于心抱
-解析:此句体现诗人对吴伯和颜子的铭记与敬重。“书”即书写,“吴伯”可能指吴太伯,他为了成全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与弟弟仲雍出逃至荆蛮,断发文身,建立吴国,其让国的品德备受赞誉。诗人将吴伯的事迹写在衣袖上,以便时刻看到,提醒自己不忘这种高尚的品德。“镂”意为雕刻,“颜子”指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和安贫乐道着称。诗人把颜子的思想像雕刻一样铭刻在心中,表达对颜回高尚品德和思想的深刻认同与敬仰,希望自己能以他们为榜样,践行高尚的道德准则。
18.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解析: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抉择的思考。“筹”有筹划、谋划之意,“出处”指出仕和隐居,“叔仲”原指兄弟间的排名,这里可理解为权衡、比较出仕与隐居这两种人生道路的利弊。“酌”即斟酌,“言默”指说话和沉默,“多少”表示分寸。诗人在思考何时该出仕为社会做贡献,何时该隐居独善其身,同时也在斟酌言语表达与沉默不语的分寸,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方向和为人处世方式的审慎态度,反映了他在面对复杂人生选择时的迷茫与深思熟虑。
19.若妙行与上灵,非积学之所绍
-解析: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某些事物的深刻认识。“妙行”指奇妙、超凡的行为,“上灵”可理解为上天的旨意、神灵的意志。诗人认为,如果是那种超凡脱俗的行为以及顺应上天旨意的事情,并非仅仅通过积累学识就能够传承或做到的。这表明有些境界和行为,除了知识的积累,还需要个人的天赋、机缘以及对更高层次力量的感悟,体现出诗人对人生中一些不可捉摸因素的敬畏和对自身能力局限性的清醒认识,暗示了在追求理想和践行道德过程中,存在一些超越人力和学识的因素。
20.至游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
-解析:“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和学问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升降”原指上升和下降,这里可理解为在学问和品德修养上有进有退。诗人以子游、子夏为参照,希望自己在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的道路上,能像他们一样,无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有所收获和成长。“幸砥心而勿夭”,“幸”表示希望,“砥心”即砥砺心智,磨炼自己的内心,“勿夭”指不要夭折,不要半途而废。诗人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