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江淹《杂三言?镜论语》(3 / 6)
本意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人的才华卓越不凡,如同高耸的山峰般引人注目,“可观”表示值得欣赏和赞叹,表达了诗人对具有卓越才华之人的认可和赞赏。
8.宪妫禹而折法,袭仁谊而求安
-解析:“宪”在这里作动词,意为效法、以……为典范。“妫”指舜帝,舜帝姓姚,名重华,因生于妫汭,故以妫为姓。“禹”即大禹,他们都是古代圣明的君主。“宪妫禹而折法”表示要以舜帝和大禹为榜样来制定法度,遵循他们的圣德和治理方式。“袭仁谊而求安”,“袭”有承袭、继承之意,“仁谊”即仁义,强调要传承和践行仁义的道德准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体现出诗人对古代圣王治理理念和道德准则的推崇,并希望以此为指导来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
9.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
-解析:此句表达了诗人鲜明的处世态度。“嬿婉”本意是美好、和顺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与……交好、亲近。“戚施”指代那些谄媚、阿谀奉承的人。“不嬿婉于戚施”表明诗人不愿与这类人为伍,不屑于与谄媚者亲近交好。“宁”表示宁愿,“踸踔”形容独自走路不稳的样子,“马兰”是一种植物,常生长在野外。“宁踸踔于马兰”体现诗人宁愿独自在马兰草丛间艰难行走,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与谄媚之人为伴,突出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和独立精神。
10.俾后生之庶士,鉴明德之音翰
-解析:“俾”是使、让的意思,“后生之庶士”指后世的众多士子。“鉴”有借鉴、学习之意,“明德”即高尚的品德,“音翰”指代言论和文章。此句表明诗人希望后世的众多读书人能够从古代贤人的事迹和思想中汲取智慧,借鉴高尚品德之人的言论和文章,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强调了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对后世的重要性,体现出诗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11.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
-解析:此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心境。“惟”加强语气,突出“山中”这一特定环境。“寂寞”直接表达出诗人身处山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寂静,这种寂静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内心的孤寂。“沉忧思”说明诗人内心有着深沉的忧愁和思绪,“无从”则强调这些忧思无处排遣,无人倾诉,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在山中独处时,被忧愁思绪所困扰却又无法解脱的苦闷状态,为下文对山间景色及个人感悟的描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12.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
-解析:诗人开始描绘山中景色。“石红青兮百叠”,细致地刻画了山中石头的颜色,呈现出红青相间的色彩,并且层层叠叠,“百叠”形容其层数之多,展现出石头纹理和色彩的丰富变化。“山浓淡兮万重”描绘山峦的景象,远处的山峦在光线和雾气的作用下,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色调,“万重”极言山峦之多,连绵起伏,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通过对山石和山峦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气势恢宏的山间画卷。
13.日下兮□□,月出兮铜峰
-解析:此句虽有缺字,但整体描绘了山中日月交替的景象。“日下”即太阳落下,“月出”表示月亮升起,一落一出,形成鲜明的时间转换。“铜峰”可能指山峰在月光或日光下呈现出类似铜的色泽,或许是因山峰的岩石材质、光线照射角度等因素所致。这种日月交替、山峰在不同光影下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变化的氛围,体现出山中时光的流转和自然景色的奇妙。
14.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
-解析:进一步描绘山中居所周围的景致。“竹色兮拂户”,翠竹的颜色清新翠绿,仿佛轻轻拂过门户,给人一种灵动、清幽之感,展现出竹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居所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