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江淹《杂三言?镜论语》(1 / 6)

加入书签

杂三言?镜论语

江淹

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

惟鲁滨之一叟,信衔道而探寂。

世艰险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

讲业兮齐卫,论精兮汴泗。

子之说兮义已秘,成贾郑之雄理,可黄何之壮思。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云而靖意。

意恬怅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观。

宪妫禹而折法,袭仁谊而求安。

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

俾后生之庶士,鉴明德之音翰。

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

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

日下兮□□,月出兮铜峰。

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

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

嘉石门之埋名,怜柳子之沈道。

书吴伯于衣袖,镂颜子于心抱。

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若妙行与上灵,非积学之所绍。

至游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

《杂三言·镜论语》赏析

《杂三言·镜论语》是江淹融合历史、哲理与个人感悟的诗作,借古圣先贤之道,抒个人于山中孤寂时对学问、品德及人生抉择的思考。

一、主题思想

1.对古圣学问与品德的推崇:诗开篇通过“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表达对古代经典文献的探寻,引出对“鲁滨一叟”这类怀道探寂之人的赞赏。提及在齐卫讲业、汴泗论精,凸显古代贤士对学问的钻研与传播。诗中肯定学说成就可与贾郑、黄何媲美,展现对古人深邃义理与雄阔思想的推崇,强调品德与学问传承的重要性,望后世士子借鉴,以明“明德之音翰”。

2.个人处世态度与价值取向:“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表明诗人不愿与谄媚之人为伍,愿坚守自我,即便踽踽独行,也不放弃正直品格。以妫、禹为宪,袭仁求安,体现诗人对仁义道德的坚守及追求安稳生活的向往,反映其在复杂世间的处世哲学与价值判断。

3.山居孤寂中的思索与感悟:“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描绘诗人山居的孤寂,于孤寂中品味哲人之遗珍,忘却衰老,表明对古代智慧的沉醉。对石门隐者、柳子沉道的态度,以及对吴伯、颜子的铭记,反映诗人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思考。“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体现其对出仕与隐居、言语与沉默的权衡,展现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与审慎抉择。同时,诗中意识到有些妙行与上灵旨意非单纯积学可达,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对砥砺心智的期许。

二、艺术特色

1.用典丰富,底蕴深厚:大量运用典故,如鲁滨叟、贾郑、黄何、妫禹、石门隐者、柳子、吴伯、颜子、游夏等,借古人古事表达思想情感,使诗歌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增强表达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展现诗人对历史文化的熟知与巧妙运用。

2.情景交融,意境幽远:“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日下兮□□,月出兮铜峰。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描绘出山间清幽、寂寥的景色,将山居孤寂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心境,为其思考与感悟增添氛围烘托。

3.语言凝练,表意深刻:语言简洁凝练,短短几句便表达复杂思想情感。如“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精准概括对人生重要抉择的思考;“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生动体现对古代智慧的痴迷,以质朴文字传达深刻见解,耐人寻味。

解析

1.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

-解析:诗人开篇表明自己在翻阅古代的历史典籍。“巡”和“览”都有仔细查看、研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