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江淹《渡西塞望江上诸山》(1 / 3)

加入书签

渡西塞望江上诸山

江淹

南国多异山,杂树共冬荣。

潺湲夕涧急,嘈嘈晨鹍鸣。

石林上参错,流沫下纵横。

松气鉴青蔼,霞光铄丹英。

望古一凝思,留滞桂枝情。

结友爱远岳,采药好长生。

当畏佳人晚,秋兰伤紫茎。

海外果可学,岁暮诵仙经。

《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赏析

江淹这首诗描绘了西塞一带江上诸山的奇异风光,借景抒情,融入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一、主题

诗的前半部分着力描绘南国山水的独特景致,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壮美。后半部分触景生情,引发对古人的追思,表达对长生、归隐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忧虑,体现诗人在自然山水与人生抉择间的思索。

二、艺术特色

1.鲜明的地域写景:“南国多异山,杂树共冬荣”开篇点明地域特色,南国冬季树木依旧繁茂,与北方冬季的萧索形成鲜明对比。“潺湲夕涧急,嘈嘈晨鹍鸣”从听觉入手,傍晚山涧水流湍急,清晨鹍鸡啼鸣嘈杂,以声衬静,凸显山林幽静。“石林上参错,流沫下纵横”描绘怪石嶙峋、水流飞溅,“松气鉴青蔼,霞光铄丹英”展现山林间松气、霞光的色彩之美,从不同角度勾勒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画卷。

2.情景交融:诗人将情感融入景色描绘中。如“望古一凝思,留滞桂枝情”,望见眼前山水,不禁追思古人,“桂枝情”借屈原笔下“攀桂枝兮聊淹留”,表达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当畏佳人晚,秋兰伤紫茎”化用《九歌》意象,以佳人迟暮、秋兰紫茎的伤怀,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担忧,情与景紧密结合,浑然一体。

3.用典自然:多处运用典故,如“桂枝情”“秋兰”等出自《楚辞》,增添诗歌文化底蕴,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同时让读者能借助典故更好理解诗人心境,引发共鸣。

三、文化价值

1.地域风光记录:生动描绘南朝时期西塞一带山水风貌,为研究当时南方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提供文学资料,展现南方独特的自然之美与生态特色。

2.文人思想反映:反映南朝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长生的追求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普遍忧虑,有助于了解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倾向,体现文学作品对时代文化的折射。

解析

1.南国多异山,杂树共冬荣:

-“南国”明确地点为南方,南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异山”指出南方有许多奇异独特的山峦,这些山与其他地方的山相比,在形态、植被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引发读者对这些山的好奇。

-“杂树共冬荣”进一步描绘南方山林的特色。在北方,冬季树木大多凋零,但南方众多不同种类的树木在冬天依然繁茂。“共”字强调了多种树木一同展现出蓬勃生机,这种冬季不凋零的景象体现了南方自然环境的温润与树木生命力的顽强,为全诗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冬日山林画卷。

2.潺湲夕涧急,嘈嘈晨鹍鸣:

-“潺湲”形容水流缓慢流动的样子,“夕涧急”描绘了傍晚时分山涧水流湍急的情景。白天,山涧可能是缓缓流淌,但到了傍晚,也许是因为山间雨水汇聚等原因,水流变得急促起来,“急”字与“潺湲”形成对比,动静结合,突出傍晚山涧水流的动态变化。

-“嘈嘈”模拟声音的嘈杂,“晨鹍鸣”指清晨鹍鸡的啼叫声。清晨,鹍鸡的叫声打破山林的宁静,以声衬静,让山林显得更加幽静。这两句通过描写傍晚山涧水流声和清晨鹍鸡啼鸣声,从听觉角度为读者营造出山林在不同时段的氛围,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石林上参错,流沫下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