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2 / 6)

加入书签

岭郁青葱

-解析:“被褐”描绘诗人身着粗布衣服,暗示其不以华服彰显身份,或许意在传达一种淡泊质朴的处世态度。“守山东”表明诗人身处山东任职,肩负一定职责。紧接着,“山东万岭郁青葱”生动展现出山东地区山峦连绵,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景象。此句通过视觉描写,以“郁青葱”三字,将群山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全诗描绘出一幅壮阔而充满生机的背景画面,奠定了对山东自然风光赞美的基调。

2.两溪共一泻,水洁望如空

-解析:前句描绘两条溪流汇聚,一同倾泻而下的动态场景,“共一泻”体现出水流的磅礴气势,赋予画面以动感与活力。后句着重刻画溪水的清澈,“水洁望如空”,诗人以天空的澄澈来比喻溪水的洁净,强调溪水纯净透明,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仿佛是虚空一般,这种以景喻景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凸显了水的清冽之美,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山水画卷的美妙之处。

3.岸侧青莎被,岩间丹桂丛

-解析:“岸侧青莎被”描绘溪边一侧,青嫩的莎草像被子一样覆盖着地面,“被”字用得巧妙,赋予莎草一种蔓延、铺展的动态感,展现出植物生长的繁茂状态。“岩间丹桂丛”则描写在山岩之间,一丛丛丹桂生长其中。丹桂不仅点明植物种类,其本身在文化意象中常象征美好与高洁。此两句从溪边到山岩,通过描写不同位置的植物,营造出清幽、美好的氛围,为山水之景增添了细腻与雅致。

4.上瞻既隐轸,下睇亦溟蒙

-解析:“上瞻既隐轸”,“瞻”为向上看,“隐轸”形容山峦重叠、连绵不断的样子,诗人向上仰望,看到的是重重叠叠、连绵无尽的山峦,给人一种宏大、壮阔之感,体现出空间的纵深与山峦的雄伟。“下睇亦溟蒙”,“睇”为向下看,“溟蒙”描绘出下方景色雾气弥漫、模糊不清的状态,与上方清晰的山峦重叠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朦胧美,同时从上下两个视角丰富了画面层次,增添了景色的神秘感。

5.远林响咆兽,近树聒鸣虫

-解析:“远林响咆兽”从听觉角度出发,远处的树林中传来猛兽咆哮的声音,“响”字强调声音的响亮,虽未直接描述猛兽,但通过声音让读者感受到森林的原始与神秘,暗示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中充满着生机与野性。“近树聒鸣虫”则描写近处树上,鸣虫发出嘈杂的叫声,“聒”突出声音的喧闹,与远处的兽吼声相互呼应,以远近不同的声音,共同构建出山林热闹而富有生气的氛围,从声音层面丰富了山林的环境描写。

6.路出若溪右,涧吐金华东

-解析:“路出若溪右”清晰地指出道路从若溪的右侧延伸出去,点明了山路与溪流的位置关系,为读者描绘出行走路线,同时也暗示这片区域山水相依的地理特点。“涧吐金华东”描绘山涧仿佛从金华山东侧喷涌而出,“吐”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涧以动态感和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山涧与金华山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山涧水流的充沛。此两句在介绍地理位置的同时,进一步勾勒出一幅山水交织、动静结合的画面。

7.万仞倒危石,百丈注悬潨

-解析:“万仞倒危石”,“万仞”极言山之高峻,形容极高的山峰上,有摇摇欲坠的危石,“倒”字增添了一种惊险、紧张的氛围,让人仿佛看到危石随时可能坠落,突出了山峰的险峻与山势的陡峭。“百丈注悬潨”,“百丈”表示瀑布高度,描绘出高达百丈的瀑布如注般从悬崖倾泻而下,“悬潨”指瀑布,形象地展现出瀑布奔腾而下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从山之险峻与瀑布之磅礴两个方面,进一步凸显出山东山水的壮美。

8.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

-解析:“掣曳写流电”将瀑布比作快速移动的流电,“掣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