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沈约《郊居赋》(4 / 7)
升降有序,或浮白无筭”,增强文章气势与节奏感。
3.用典巧妙,内涵丰富
-多处引用典故,增加文化底蕴与内涵。如“颜箪食而乐在,郑高廪而空虚”,分别用颜回安贫乐道和郑国虽有高廪却空虚的典故,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表达更为含蓄深刻,展现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四、文学价值与影响
《郊居赋》是南朝赋体文学的优秀代表,其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影响后世山水文学创作,为田园山水诗赋发展提供借鉴。在情感表达与人生思考上,展现出文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内心挣扎与追求,引发后世读者共鸣。其严谨结构、华丽语言及巧妙用典,为赋体文学创作树立典范,对研究南朝文学风格与文人心态具有重要价值。
……
全译:
只有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能超越自我,真正做到物我两忘。中等才智以下的人,都以顺适本性为行事准则。野兽依靠洞穴才能自由驰骋,鸟儿先筑好巢穴而后翱翔天空。陈仲子居住在贫困的小巷却家业兴旺,晏婴住在低洼潮湿之地而品德高尚。子产侨居东里施行仁义,凤凰在西堂隐藏踪迹。我这人志向狭隘,没有治理天下的大才。只想着像鸟儿依林敛羽,鱼儿依托水流藏身。对华丽的房屋毫无兴趣,也不想在康庄大道上显达。来到东郊这广阔之地,步入蓬蒿丛生的荒野。在这儿随意横竖搭建居所,任凭风吹雨打。
往昔西汉末年,我家的迁徙由此开始。祖先离开繁华之地来到海昏,在江边开创家园。家族传承如同黄河、济水世代流淌,历经的时间超过班固家族十代。家族中人有的辞去俸禄回乡务农,有的出仕为官。到了东晋隆安年间,时世艰难,国运坎坷。世间动荡,人们如随波逐流,百姓错过农时,心怀恐惧。街巷如乱麻般混乱,道路上饿殍遍野。天地虽广阔却无安身之处,苍天高远,满心悲苦向谁倾诉。
我的皇祖年轻时,正逢艰难至极的时世。离开危乱的邦国,窘迫惊恐,四处寻找安身之地而后迁移到朱方。开始在朱方建房定居,在幽静庭院中安闲休息。恰逢圣主兴起,于是凭借时机展翅高飞。驾车向南驶向皇都,在大道上驰骋施展才力。迁居到华美的宅第,在高门大户处落户。宅旁是修长平坦的小路,面对的是清澈笔直的淮水。美好的时光渐渐远去,世道忽然起伏变化。家族延续四代到如今,我也已过百岁。可叹这破旧的房屋难以保全,如同落叶随风飘落。有时除草砍棘重建家园,有时刚往西迁又往东搬。时而在白社勉强容身,也曾像梁鸿一样在伯通处寄住家小。我一生行事正直,内心向往独来独往的生活。常常思念幽居之人,眺望田野久久遐想。本想超脱外物,却无奈被尘世束缚。像应璩那样屡次感叹为官的牵累,如陆机所说陷入世网。世事纷繁难以遂愿,志向坚定未曾改变。道路将尽越发陡峭,心情如傍晚暮色愈发深沉。我怀揣如兰花般的本心,这愿望却是如此渺茫。口中吟唱着“归欤”却徘徊不前,眷恋着山川而击掌叹息。
遇到当今君主丧失德行,其昏庸残暴竟如此猖獗。这是牧野之战、商汤升陑所未曾有过的。百姓们喋喋悲叹,如同待宰羔羊。仰望苍天却无处可归,即便不被人牵引也会遭受屠戮。起初感叹像丝线般细微的征兆未曾察觉,最终历经艰险才有所领悟。探寻上天的仁爱,可知没有比百姓更需要它的了。上天在井宿、翼宿之地授予神秘符命,这实在是秉承了神灵的旨意。
当圣主开始治理天下时,正值恶行积累到极点。他宁愿割舍下方受苦的百姓,也要廓清天空浓重的阴霾。圣主忙碌得无暇吃早饭,常常在深夜还起身处理政务。既涵盖了虞舜、夏禹的德政,又追随着轩辕、颛顼的脚步。其德行无论多远都能遍及,光明无论多细微之处都能照亮。在辽阔荒远之地宣扬恩泽,将仁爱之风传播到偏远习俗之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