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王微《叙画》(2 / 5)
p>
……
解析:
1.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
-解析:王微开篇便点明绘画并非仅仅是一种技艺行为。在古代,技艺常被视为较低层次的活动,而他将绘画提升到与《易》象相同的高度。《易经》的卦象蕴含着古人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哲学思考。王微认为,优秀的绘画作品同样应具备揭示世界本质、传达深层哲理与精神内涵的功能,强调了绘画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性,为后文对绘画本质的探讨奠定基础。
2.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辩藻绘,核其攸同
-解析:这里提到擅长篆书和隶书的人,往往以书法技巧高超为荣。王微意在指出,不应仅将目光局限于书法技巧,对于绘画与书法这两种艺术形式,应一同进行辨析,探究它们内在的相通之处。这反映出当时艺术领域中不同门类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可借鉴之处,他倡导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认识艺术,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隔阂,为理解绘画艺术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3.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
-解析:王微指出,当时人们谈论绘画时,大多仅仅追求画面所呈现出的外形和气势。这种观点揭示了当时绘画认知的一种普遍局限,即过于注重外在表象,而忽略了绘画更深层次的本质和精神内涵,为后文他阐述自己对绘画本质的理解做铺垫,形成一种对比,突出他所认为的绘画真正意义所在。
4.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
-解析:王微强调古人作画并非为了像地图绘制那样,去描绘城镇区域、分辨四方州郡、标记山岳位置、画出河流分布。这是对当时一些将绘画简单等同于实用测绘的观念的否定。他试图纠正人们对绘画功能的片面理解,表明绘画有着超越实用记录的更高追求,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绘画的本质与目的。
5.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
-解析:此句表明绘画源于画家对事物外在形态的融合与把握,但真正使其具有灵动变化的是画家的内心。也就是说,绘画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描摹,而是画家内心世界对外部物象的主观能动反映。画家通过内心的感悟,赋予所描绘的事物以生命力和独特的情感表达,突出了画家主观精神在绘画创作中的关键作用。
6.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解析:当画家内心缺乏感知与触动时,所依托描绘的事物就会显得静止、缺乏生气。同时,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观察到的事物并不全面。这进一步解释了绘画不能仅仅依赖于眼睛所看到的表象,更需要画家内心的灵悟去补足和升华,为下文阐述如何通过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世界做铺垫。
7.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
-解析:画家凭借一支画笔,来模拟浩瀚宇宙万物的本体;用有限的画面形象,来展现目力所及的世界。这体现了绘画创作中以小见大、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特点。画家通过对画笔的运用,将自己对宇宙万物的观察、理解和感悟浓缩在画面之中,展现出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说明画家能够突破现实的局限,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8.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反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准
-解析:通过弯曲的线条来表现嵩山的高耸,用富有情趣的描绘来呈现方丈山的形象,反转笔法描绘,可展现出如华山般的雄伟,用弯曲的点可以代表高挺的鼻梁。这里具体说明了画家如何运用不同的绘画手法,通过线条、笔触和构图等,赋予画面形象以独特的形态和神韵,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体现了绘画创作中通过具体技巧传达事物特征与神韵的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