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吴迈远《长相思》(1 / 3)

加入书签

长相思

吴迈远

晨有行路客,依依造门端。

人马风尘色,知从河塞还。

时我有同栖,结宦游邯郸。

将不异客子,分饥复共寒。

烦君尺帛书,寸心从此殚。

遣妾长憔悴,岂复歌笑颜。

檐隐千霜树,庭枯十载兰。

经春不举袖,秋落宁复看。

一见愿道意,君门已九关。

虞卿弃相印,担簦为同欢。

闺阴欲早霜,何事空盘桓。

……

赏析:

《长相思》为南朝宋吴迈远所作,以一位思妇的视角,深切表达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与牵挂,情感真挚动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

一、内容结构

1.客至引发思念:开篇描绘清晨行路客至,其风尘仆仆的模样表明从河塞归来。这一场景触发思妇对宦游邯郸丈夫的联想,猜想他在外同客子般饱经饥寒,自然引出下文对丈夫的深切牵挂。

2.托书倾诉衷肠:思妇烦请客人捎信,直言自丈夫离去后,自己容颜憔悴,再无欢颜。借“檐隐千霜树,庭枯十载兰”的庭院衰败之景,映衬内心荒芜,进一步渲染因思念所致的痛苦与孤独。“经春不举袖,秋落宁复看”,以无心赏花、观叶,强化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已使其对周遭美好事物丧失兴致。

3.期盼丈夫归来:思妇渴望与丈夫倾诉衷肠,却感慨相见之路艰难,“君门已九关”形象道出阻碍重重。随后以虞卿弃相印与亲人同欢为例,委婉劝丈夫莫贪恋功名,早日归乡。末句“闺阴欲早霜,何事空盘桓”,借闺中渐冷、早霜将至,暗示时光流逝,表达对丈夫久滞不归的哀怨与期盼。

二、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中自然景象与思妇情感紧密相连。如“檐隐千霜树,庭枯十载兰”,借树木历经沧桑、兰花枯萎凋零,烘托思妇内心的凄凉与寂寞。“经春不举袖,秋落宁复看”,借对春秋景色的无心欣赏,凸显其被思念占据的心境,使景中含情,情因景显。

2.用典巧妙,表意深刻:“虞卿弃相印,担簦为同欢”用虞卿放弃高官厚禄,选择与亲人共享欢乐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劝诫丈夫,莫为功名利禄羁绊,家庭团聚才是重要,深化主题,丰富诗歌文化内涵。

3.视角独特,情感细腻:整首诗以思妇视角展开,细腻描绘其从看到行客引发思夫之情,到托书倾诉,再到对相见艰难的感慨与对丈夫归期的期盼等一系列心理变化。将思妇内心的牵挂、哀怨、期盼等复杂情感层层递进展现,让读者深切感受其相思之苦。

三、主题意义

此诗通过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反映古代社会因追求功名利禄导致亲人分离的现象,表达人们对真挚情感和家庭团聚的向往。同时,也展现南朝乐府诗关注民间情感生活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价值。

……

解析:

1.晨有行路客,依依造门端

-解析:清晨时分,有一位赶路的行人,满怀依恋地来到了家门口。“依依”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客人似乎带有某种不舍或有所期待的神态,为下文展开对话和引发思妇情感做铺垫,同时营造出一种略带悬念的氛围。

2.人马风尘色,知从河塞还

-解析:从人和马满身的风尘之色,可以判断出这位客人是从遥远的黄河边塞归来。此句通过对客人外在形象的刻画,点明其行程的遥远与艰辛,为思妇联想到同样在外奔波的丈夫提供了合理的契机。

3.时我有同栖,结宦游邯郸

-解析:这时,思妇想到自己的丈夫,“同栖”表明二人本是夫妻,共同生活。然而丈夫却外出求官,远在邯郸。“结宦”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