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谢惠连《捣衣诗》(2 / 4)
菊,秋风落庭槐。
-解析:描绘了秋天的典型景象,白露滋润着园中的菊花,使其更加娇艳;秋风瑟瑟,吹落了庭院里槐树的叶子。“滋”字赋予白露以温柔呵护之态,“落”字则生动展现了秋风扫落叶的萧索。通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渲染出秋意渐浓的氛围,既点明了时节,又借景抒情,烘托出思妇内心的凄凉与寂寞。
3.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
-解析:“肃肃”形容莎鸡(一种昆虫,即纺织娘)振翅的声音,“烈烈”描绘寒螀(寒蝉)啼叫的凄厉。莎鸡振翅和寒蝉啼叫的声音在寂静的秋夜中显得格外清晰,进一步强化了秋夜的凄凉之感,从听觉角度渲染环境氛围,以动衬静,衬托出思妇独处闺中的孤寂,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寒意的加深。
4.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
-解析:傍晚时分,阴云密布,仿佛结成了一张空荡荡的帷幕,笼罩着大地;夜晚的月亮皎洁明亮,照亮了思妇居住的闺房。“夕阴”与“宵月”形成鲜明对比,从傍晚的阴沉到夜晚的明亮,不仅描绘出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思妇内心从压抑到在月光下更加凸显的孤寂。“空幕”一词,既形容了天空中阴云的形态,又象征着思妇内心的空虚与寂寞,而“皓”字则将明月的明亮与清冷展现得淋漓尽致,烘托出闺中清冷的氛围。
5.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
-解析:“美人”指思妇,“戒”有整理之意,“端饰”即端正仪容。此句写思妇认真整理好衣裳,端正自己的妆容,然后与同伴相互招呼着一同去捣衣。这里展现出思妇对捣衣这件事的重视,通过整理衣裳和端正仪容的细节,体现出她内心对为远方丈夫准备寒衣的郑重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牵挂,因为这份心意,所以在行动上格外认真。
6.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
-解析:思妇头戴玉簪,从北房走出,身上佩戴的金饰随着她的步伐发出清脆声响,缓缓走下南阶。“簪玉”“鸣金”描绘出思妇的装扮精致,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出思妇的美丽与端庄。同时,“出北房”“步南阶”表明了思妇的行动轨迹,以动态的描写使思妇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暗示了她即将开始为丈夫捣衣制衣的过程。
7.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解析:在高高的屋檐下,捣衣的砧板发出响亮的声音;长长的楹柱旁,捣衣的杵声显得格外哀伤。“砧”和“杵”是捣衣的工具,“响发”突出了砧声的响亮,“声哀”则赋予杵声以情感,将思妇内心的哀怨融入到捣衣声中。这里通过对捣衣声音的描写,以声传情,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思妇在捣衣时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与担忧。
8.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
-解析:“微芳”指淡淡的香气,“双题”即双额。思妇在捣衣过程中,随着手臂的挥动,衣袖间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同时,由于捣衣的劳作,额头微微出汗,汗水浸染了双额。这两句通过对思妇捣衣时的细节描写,从嗅觉和视觉角度展现了思妇的状态,“微芳”暗示了思妇的美丽与温婉,“轻汗”则体现出她捣衣时的专注与辛苦,进一步刻画了思妇勤劳、深情的形象。
9.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
-解析:“纨素”指洁白精致的细绢,经过思妇的辛勤劳作,用来制作寒衣的细绢已经织好。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方的丈夫却仍未归来。此句将思妇完成准备工作的成果与丈夫未归的现实并置,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思妇的失落与无奈,进一步深化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为下文制作并寄送寒衣的情节做铺垫。
10.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
-解析:“笥”是一种方形竹箱,思妇从竹箱中取出剪刀,裁剪织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