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颜延之《陶徵士诔》(3 / 11)

加入书签

将陶渊明与他们相提并论做铺垫。

5.而绵世浸远,光灵不属,至使菁华隐没,芳流歇绝,不其惜乎:

-解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时代渐渐久远,他们的光辉精神未能延续,致使杰出的人才和美好的风尚隐没断绝,这难道不可惜吗?表达对古代高士高尚精神未能传承下来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示当今像陶渊明这样能继承这种精神的人难能可贵。

6.虽今之作者,人自为量,而首路同尘,辍涂殊轨者多矣:

-解析:虽然当今的人,各自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但开始时走着相同的道路,中途却改变方向的人很多。指出当世之人大多不能坚守初心,与前文古代高士形成对比,突出陶渊明坚守自我的难得。

7.岂所以昭末景、泛余波:

-解析:这怎么能发扬前贤的余光,使他们的风范流传呢?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当世之人不能传承前贤风范的遗憾,引出对陶渊明的叙述,暗示陶渊明或许能延续这种高尚风范。

8.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解析:晋朝有一位征士,是浔阳的陶渊明,他是隐居在庐山的人。明确指出陶渊明的身份、籍贯与隐居之地,正式开启对陶渊明的介绍。

9.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

-解析:他幼年时不喜欢玩耍嬉戏,长大后内心质朴纯真;学习不是为了成为众人称赞的老师,写文章只求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从幼年和成年两个阶段,分别介绍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和对待学习、写作的态度,展现其质朴无华、追求本真的特质。

10.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每见其默:

-解析:身处众人之中,他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与孤独;与人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此句刻画了陶渊明不随波逐流,沉稳内敛的性格,不热衷于世俗的交往,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

11.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解析:陶渊明年少时生活贫困穷苦,家中没有仆人婢妾。连打水舂米的体力活都难以承担,野菜豆类等食物也时常匮乏。描绘了陶渊明早年生活的贫困艰难,体现其生活的困苦程度。

12.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解析:母亲年迈,子女尚幼,他虽尽心奉养,却因物资匮乏而艰难。进一步强调家庭状况的艰难,突出陶渊明在贫困中承担家庭责任的不易。

13.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

-解析:他追思田过关于侍奉双亲的主张,领悟到毛义捧檄为官是为了奉养亲人的心情。运用田过和毛义的典故,解释陶渊明出仕的思想根源,表明他出仕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为后文叙述其辞官归隐做铺垫。

14.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

-解析:起初他辞谢了州府的多次任命,后来出任彭泽县令。介绍陶渊明的仕途经历,体现他对出仕的谨慎态度,以及最终因家庭等原因选择短暂出仕。

15.道不偶物,弃官从好:

-解析:由于自己的思想与世俗不合,他便弃官去追求自己的喜好。说明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我内心的向往,展现其坚守自我的品质。

16.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

-解析:于是他摆脱世俗的纷争,立志于尘世之外,在深山中隐居,从此远离尘世。进一步阐述陶渊明辞官后的选择,突出他归隐的决心和远离世俗的志向。

17.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

-解析:他浇灌菜畦,售卖蔬菜,以供应祭祀祖先的微薄祭品;编织麻鞋、芦席,来补充粮食所需的费用。描绘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的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