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枣据《登楼赋》(2 / 5)

加入书签

”,仅用寥寥数语,便将楼阁的高大险峻描绘得淋漓尽致;“心凄怆以感发,意忉怛而憯恻”,简洁而精准地表达出内心复杂而痛苦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

解析:

1.予参吴国,建旌江际。而作斯赋,故辞多楚韵。

-解析:作者开篇点明写作背景,“予参吴国”表明自己参与吴国的事务,“建旌江际”说明在长江边树立军旗,暗示自己身处军事或政治活动之中。“而作斯赋”直接阐述写作此篇《登楼赋》的缘由,“故辞多楚韵”解释赋中多有楚地风格韵味,或许是因作者所处地域靠近楚地,受楚地文化熏陶,也可能是楚地文化的悲怆特质契合其心境。此句为全文奠定基调,使读者了解创作背景与风格成因。

2.伊兹楼之特起,实灵秀之所钟。

-解析:“伊”为句首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兹楼”即这座楼,“特起”强调楼独特地耸立。“实灵秀之所钟”意思是这座楼实在是天地间灵秀之气汇聚的地方。作者以赞美之词开篇,突出楼的不凡,为下文对楼的具体描写做铺垫,也表达出对这座楼的惊叹之情。

3.赫层构以岌嶪,邈干云而秀崇。

-解析:“赫”表示显着、盛大,描绘楼的气势恢宏。“层构”指楼的层层结构,“岌嶪”形容高耸险峻的样子,展现楼的高大巍峨。“邈”有高远之意,“干云”即触及云霄,“秀崇”强调楼的秀丽高峻。此句从多个角度描绘楼的外观,极言其高大雄伟,仿佛与云相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一步强化楼在作者心中的不凡印象。

4.飞甍四注,上概穹隆。

-解析:“飞甍”指飞檐,生动地描绘出屋檐翘起如飞鸟展翅的形态。“四注”表示飞檐向四面伸展。“上概穹隆”中,“概”有接近之意,“穹隆”指代天空,形容飞檐几乎与天空相接,形象地展现出楼的飞檐不仅造型优美,而且高耸入云,增添了楼的宏伟气势与灵动之感。

5.临南轩而向春,即游目于西邕。

-解析:“临”意为靠近,“南轩”指南边的窗户,“向春”表明从南边窗户望去,眼前是一片春光。“即”有就、便之意,“游目”指放眼观望,“西邕”指代西边的广阔之地。此句写作者在楼上的观景行为,通过从不同方向眺望,展示出视野的开阔,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之景做铺垫。

6.睹荆山之嵯峨,观汉水之纡通。

-解析:“睹”与“观”都表示观看。“荆山”是当地的山脉,“嵯峨”形容山势高峻。“汉水”为河流,“纡通”描绘出汉水曲折流淌的样子。作者在这里具体描绘从楼上看到的山川景色,高峻的荆山与曲折的汉水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展现出此地的自然风光之美。

7.览斯宇之所处,实显敞而寡仇。

-解析:“览”有观看、审视之意,“斯宇”指这座楼所处的地方。“显敞”表示地势开阔、明亮,“寡仇”意思是很少有能与之相比的。此句是作者对楼所处位置的总体评价,强调其地势优越,环境开阔,突出此地的独特之处,为下文情感的转折做铺垫。

8.虽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

-解析:“虽”表转折,“信美”承认此地确实很美。“非吾土”则明确指出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乡。“曾何足以少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尽管此地风景优美,但因不是故乡,不值得稍微停留,直接抒发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情感在此处陡然转折,从对楼与景色的赞美转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9.遭纷梗之世难,婴殷忧之殷忧。

-解析:“遭”即遭遇,“纷梗”形容局势纷乱、阻塞,指作者身处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世难”表示世间的灾难,点明当时的社会背景。“婴”有缠绕之意,“殷忧”即深深的忧虑,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