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枣据《逸民赋》(1 / 3)
逸民赋
枣据
有达人之先生,览通变于古今。
讬薛萝以峻节,依林薄以颐心。
頫漱石而枕流,挥弹冠而濯襟。
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
赏析:
枣据的《逸民赋》塑造了一位超脱世俗、志趣高雅的逸民形象,通过对其生活与志趣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由、高洁生活的向往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主题思想
1.塑造逸民形象,展现超脱志趣:开篇以“达人之先生,览通变于古今”刻画了一位学识渊博、洞察古今的逸民形象。这位先生“讬薛萝以峻节,依林薄以颐心”,借自然寄托高尚节操、调养心性,展现出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他摒弃世俗追求,如“挥弹冠而濯襟”,远离官场,全身心投入自然怀抱,体现对自由、质朴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融合道儒思想,彰显精神追求:先生既受“老氏之遗诫”影响,回归蓬庐,践行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又“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弹奏五弦琴,研读儒家经典,融合道儒两家思想。这表明他不仅追求内心宁静、超脱尘世,还注重自身文化修养,在精神层面追求一种丰富而和谐的境界。
3.强调精神自由,淡化世俗荣辱:“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为全文主旨所在。先生将心灵置于尘世之外,不受世俗荣辱观念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思想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名利追逐的厌倦,渴望摆脱世俗枷锁,寻找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自由。
二、艺术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形象鲜明:通过对逸民先生行为、志趣和思想的描写,生动塑造出一个立体的逸民形象。从依托自然彰显峻节,到摒弃出仕回归蓬庐,再到融合道儒追求自由,每个细节都使逸民形象更加丰满,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其超脱、高洁的气质。
2.用典巧妙,内涵丰富:文中多处用典,如“頫漱石而枕流”虽对“枕石漱流”有意颠倒,却更突出逸民行为独特;“感老氏之遗诫”“咏周孔之图书”分别引用道家老子和儒家周孔的典故,巧妙融合道儒思想,丰富作品文化内涵,使表达更为含蓄深刻,展现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
3.语言简洁明快,韵律和谐:语言简洁凝练,以寥寥数语勾勒出逸民生活与志趣,如“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赋文在韵律上和谐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解析:
1.有达人之先生,览通变于古今。
-字词解析:
-“达人”指通达事理的人,“达人之先生”表示这位先生是学识渊博、对世间道理有着深刻理解的人。
-“览”意为观察、阅览,在这里引申为了解、洞悉;“通变”指通晓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今”涵盖了从古到今的各种事物与道理。
-整体理解:开篇便向读者介绍了一位通达事理的先生,他对从古到今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洞察。此句为后文描述先生的行为和志趣做铺垫,突出其具有深厚的学识素养,为塑造一位超凡脱俗的逸民形象奠定基础。
2.讬薛萝以峻节,依林薄以颐心。
-字词解析:
-“讬”同“托”,有依托、依靠之意;“薛萝”即薛荔和女萝,二者皆为蔓生植物,常依附他物生长,多生长于山林间,象征着自然与清幽。
-“峻节”指高尚的节操;“林薄”指草木丛生的地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