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石崇《大雅吟》(2 / 4)
极为广泛,从品德层面高度赞誉太祖,使太祖的高尚形象更加丰满。
3.启土万里,志在翼亮。
-解析:“启土万里”描述太祖致力于开疆拓土,取得了幅员辽阔的土地,彰显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展现出强大的国力拓展。“志在翼亮”表明太祖的志向在于辅佐王室、光大帝业,体现其不仅有开拓疆土的能力,更有高远的政治抱负,凸显其宏大的志向与使命感。
4.三分有二,周文是尚。
-解析:此句运用周文王的典故,传说周文王时周国已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却依然臣服于殷商,以仁德着称。这里将太祖与周文王相类比,表明太祖如同周文王一样,在拥有强大实力的同时,崇尚以仁德治理天下,强调太祖的统治理念与周文王相似,推崇其以仁取天下的高尚品德和政治智慧。
5.于穆武王,奕世载聪。
-解析:“于穆”是古代用于赞美之词,起强调和美化的作用,表达对武王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奕世载聪”指武王世代都承载着聪慧的特质,说明其家族传承着智慧的基因,暗示武王的聪慧并非偶然,为后文对武王品德和功绩的描述奠定基础,突出其天生的卓越资质。
6.钦明冲默,文思允恭。
-解析:“钦明冲默”分别从不同方面刻画武王的品德。“钦”表示敬肃,体现武王对天地、对国家、对百姓怀有敬畏之心;“明”指明达,说明他对事物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冲默”形容其淡泊沉静,不骄不躁,有着沉稳的气质。“文思允恭”中,“文思”表明武王有文德、有思想,具备卓越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思考能力;“允恭”表示其谦逊恭敬,展现出良好的品德修养,从多个维度全面塑造出武王贤明的形象。
7.武则不猛,化则时雍。
-解析:“武则不猛”描述武王在军事方面的特点,虽拥有武力进行征伐,但并不凶猛残暴,体现其军事行动的克制与智慧,并非单纯依靠暴力,而是以合理的方式运用武力达成政治目的。“化则时雍”指出武王推行的教化能使社会风气和谐太平,“时雍”表示社会和谐、太平的状态,表明武王不仅擅长军事,在治理国家、推行教化方面也卓有成效,使国家在其统治下走向繁荣和谐。
8.庭有仪凤,郊有游龙。
-解析:运用象征手法,“庭有仪凤”描绘凤凰在庭院中出现,凤凰在古代象征着祥瑞、太平与美好,代表着君主圣明,政治清明,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幸福。“郊有游龙”说蛟龙在郊野游动,同样是祥瑞的象征,进一步渲染出武王统治时期天下呈现出的祥瑞之象,强化了对武王统治下太平盛世的描绘,从侧面烘托出武王的贤明统治。
9.启路千里,万国率从。
-解析:“启路千里”形象地描绘出武王为国家开辟出广阔的发展道路,寓意着国家在其领导下不断拓展前进的方向,取得显着的发展成果。“万国率从”则体现出武王统治的影响力之大,众多国家纷纷顺从跟随,展现出武王在当时拥有极高的威望,周边国家对其统治的认可和归附,突出了武王的强大领导力和国家的强盛地位。
10.荡清吴会,六合乃同。
-解析:“荡清吴会”明确指出武王成功平定了吴会地区,“荡清”强调了军事行动的彻底性,表明武王通过军事手段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地区的稳定与统一。“六合乃同”中,“六合”指代天下,说明武王在统一吴会地区后,实现了天下的大一统局面,展现出武王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统一国家的伟大功绩,使国家走向完整统一。
11.泰阶既平,洪水既清。
-解析:“泰阶”在古代天文学中指三台星,又象征着朝廷和国家的政治秩序。“泰阶既平”寓意着朝廷政治清明,国家的政治秩序稳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