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成公绥《琵琶赋》(5 / 9)

加入书签

性,从不同角度展现琵琶音乐的魅力。

23.促节连倡,口吟手鼓。

-解析:描述演奏这些曲目时,节奏紧凑,连续不断地歌唱,并且一边用口吟唱,一边用手击鼓(此处可能指配合琵琶节奏进行简单打击节奏的动作)。此句展现了演奏时热烈欢快的场景,突出琵琶音乐在演奏形式上的丰富多样,以及其在营造热闹氛围方面的作用,体现琵琶音乐的活泼与灵动。

24.合韵谐声,和悦甜蜜。

-解析:说明演奏时音韵和谐,声音给人以和悦甜蜜的感觉。强调琵琶音乐在和声方面的美妙,能够营造出愉悦、温馨的听觉感受,与前文激昂壮烈的曲风形成对比,展示琵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既能表现激昂宏大的情感,又能传达出和悦甜蜜的情绪。

25.吟清庙之肃穆,咏明堂之焕烂。

-解析:指出琵琶演奏能够表现出清庙的肃穆庄严,以及明堂的辉煌灿烂。“清庙”是古代祭祀祖先的宗庙,象征着庄重、肃穆;“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代表着辉煌、宏大。此句表明琵琶音乐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能够通过声音描绘出不同场景的氛围和特点,反映出琵琶在承载和传达文化、历史内涵方面的能力。

26.歌帝德之弘盛,颂王公之勋焕。

-解析:琵琶演奏还可以歌颂帝王品德的宏大昌盛,赞颂王公贵族的辉煌功勋。体现琵琶音乐在社会文化中的功能,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还能用于歌颂和宣扬统治阶层的功绩与品德,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展示了琵琶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7.于是文人乃升,抗音而歌。

-解析:在这样的情境下,文人登上舞台,提高声音歌唱。描绘出文人参与到琵琶演奏的场景中,展示了琵琶音乐在文化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文人的参与提升了琵琶演奏的文化氛围,也体现出琵琶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紧密结合,丰富了音乐表演的形式和内涵。

28.或歌《采菱》,或吟《下里》。

-解析:文人所唱的歌曲,有的是《采菱》,有的是《下里》。《采菱》可能描绘了采菱的劳动场景和欢快情绪,《下里》通常指通俗的民间歌曲。此句表明琵琶演奏可以配合不同风格的歌曲,从高雅到通俗,展示了琵琶音乐在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时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反映出琵琶音乐受众广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29.抚弦安歌,新声代起。

-解析:演奏者一边轻抚琴弦,一边安详地歌唱,新的声音不断响起。描绘出一种和谐、美妙的音乐表演场景,强调琵琶与歌声的配合默契,“新声代起”体现出音乐在表演过程中的创新和变化,展示琵琶音乐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特点。

30.歌曰:“陟彼高冈,乐彼之园。玄鹤二八,延颈协鸣。”

-解析:具体写出所唱歌词内容,登上那高高的山冈,喜爱那园中的景色。十六只玄鹤,伸长脖子一起鸣叫。歌词描绘出一幅优美、空灵的画面,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与琵琶音乐相互呼应,进一步展现琵琶音乐在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31.若此之美,何异于《韶》《夏》《咸池》之乐也。

-解析:作者认为这样美妙的琵琶音乐,与《韶》《夏》《咸池》这些古代经典音乐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异。《韶》《夏》《咸池》是古代备受推崇的高雅音乐,此句通过类比,高度评价了琵琶音乐的艺术水准,将琵琶音乐提升到与经典古乐同等的地位,充分肯定了琵琶音乐的价值和魅力。

32.于时也,金石寝声,匏竹屏气。

-解析:当琵琶演奏时,钟磬等金属乐器和石磬等石制乐器都停止发声,笙竽等匏类乐器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