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成公绥《啸赋》(3 / 8)

加入书签

拟。

-解析:啸声仿佛能让云朵在太清(天空极高处)飘荡,能汇聚万里长风。曲子终结,声音消逝后,听者仍沉浸其中,玩味不已。这实在是最自然纯粹的美妙之音,绝非丝竹乐器所能比拟。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从对自然现象的影响和听者的感受两方面,突出啸声的强大感染力与自然之美,强调其超越传统乐器演奏之声的独特地位。

6.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

-解析:这几句阐述了啸的独特发声原理,即不需要借助外在乐器,依靠自身即可发声。通过内心调动气息,嘴唇微动便成曲调,开口就发出声音。能根据不同的事物产生感触,随性而歌、随感而吟。突出了啸这种艺术形式的自然随性,强调其源于自身、发自内心的特点。

7.大而不洿,细而不沈。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

-解析:啸声宏大却不浑浊,细微却不低沉。其清脆激越胜过竽笙,优美温润超过瑟琴。此句将啸声与常见乐器竽笙、瑟琴作对比,从声音的宏大与细微两个维度,突出啸声在音质和表现力上的卓越之处,进一步强调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8.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

-解析:啸声的玄妙之处能够使人与神灵沟通,领悟灵性;其精微之处可以探究幽深莫测的事物。它能收敛像《激楚》那样过于哀伤的情感,节制如《北里》之乐的奢靡放纵。此句从精神层面和对情感的把控角度,强调啸声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具有精神启迪和情感引导的作用,提升了啸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9.济洪灾于炎旱,反亢阳于重阴。

-解析: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啸声仿佛具有神奇力量,在炎热干旱时能带来洪灾(缓解旱情),在阳气过盛时能使天气转为重阴(调节阴阳平衡)。这进一步渲染了啸声的神奇功效,赋予其超越现实的神秘色彩,强调其对自然和环境的象征意义。

10.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喟仰拚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

-解析:描绘公子登上高台眺望远方,打开有文采的轩窗尽情远望的情景。然后他感慨激昂,仰天鼓掌,抬头发出悠长响亮的啸声。此句通过描写公子的动作和神态,展现出他在特定情境下发出啸声的豪迈之情,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啸声产生时的氛围。

11.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或冉弱而柔挠,或澎濞而奔壮。

-解析:描写啸声的变化,有时舒缓放纵后又自行收敛,有时迂回徘徊后再次奔放。有时轻柔纤弱,如柳枝柔曲,有时澎湃汹涌,如奔马雄壮。此句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对比和比喻,细腻地展现了啸声丰富多样的变化形态,体现出啸声的灵动性和表现力。

12.横郁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逸气奋涌,缤纷交错。列列飙扬,啾啾响作。

-解析:继续描绘啸声,有时像横着的郁闷之气鸣叫,又似滔滔流水干涸;有时声音凛冽高远,清朗流畅。蓬勃的气息奋涌而出,各种声音缤纷交错。如烈烈风声扬起,又如啾啾鸟鸣响起。此句运用多种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展现啸声的丰富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啸声的奇幻美妙之感。

13.奏胡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又似鸿雁之将雏,群鸣号乎沙漠。

-解析:将啸声比作胡马在北风中长久嘶鸣,思念远方,又如同鸿雁带着幼雏,在沙漠中齐声鸣叫。通过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将啸声与塞外景象相结合,营造出雄浑、辽阔且略带凄凉的意境,丰富了啸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啸声所传达的情感与氛围。

14.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应物无穷,机发响速。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