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成公绥《啸赋》(2 / 8)

加入书签

壮阔又充满生机的塞外景象,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意境。

3.善用典故,衬托烘托:文中巧妙运用众多典故,以衬托啸的奇妙。提及绵驹、王豹、虞公、宁子等善歌者在听到啸声后皆黯然失色,钟子期放弃琴音、孔子忘记肉味,从侧面烘托出啸声无与伦比的魅力,使读者对啸的艺术感染力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将啸与古代经典音乐相比较,突出啸在艺术表现力上的独特与卓越。

4.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结构安排严谨有序。开篇以逸群公子的超凡脱俗引出“啸”,接着依次描述啸的发声原理、声音特点、所营造的意境、模拟自然之声的能力,以及其对众人和万物产生的影响,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读者对“啸”这一艺术形式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三、文化意义

《啸赋》反映了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貌。在当时,玄学盛行,文人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啸”成为他们抒发情感、展现自我的重要方式。成公绥通过对“啸”的赞美,体现了魏晋文人对自然之美、自由精神的崇尚,以及对艺术纯粹性和极致性的追求。这篇赋不仅为研究魏晋时期的音乐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

《啸赋》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魏晋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展现当时文化特色与文人精神追求的经典之作。

……

解析:

1.逸群公子,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绝弃人事。希高慕古,长想远思。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

-解析:开篇塑造了一位超脱众人的“逸群公子”形象。他天性奇特,喜好与众不同之事,对世俗傲然轻视,忘却荣华富贵,决然抛弃世间琐事。他追慕古代贤人的高尚品德,常常进行深远的思索。“将登箕山以抗节”,用许由隐居箕山拒绝尧帝禅让的典故,表明公子欲以高尚气节自守;“浮沧海以游志”则体现其渴望像在沧海中遨游般,让志向自由驰骋,展现出公子超凡脱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特质,为后文写“啸”做铺垫。

2.于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厄僻,仰天衢而高蹈。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

-解析:公子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一同精心探究生命的奥秘、钻研道德的玄理。他怜悯世俗之人尚未领悟这些高深道理,自己却超然物外,率先觉醒。他认为世间道路狭窄艰难,于是仰望天空广阔大道,以高远的姿态前行。他远离世俗,抛开自身的世俗羁绊,然后满怀豪情地发出长啸。此句进一步刻画公子的精神境界,交代了长啸的缘由,即基于对世俗的超脱和对道的领悟而发。

3.于时曜灵俄景,流光蒙汜。逍遥携手,踟蹰步趾。

-解析:描绘出一幅日暮时分的场景,“曜灵”指太阳,“俄景”表示太阳西斜,“流光蒙汜”描绘阳光洒落在蒙汜(神话中太阳落下的地方)。公子与友人携手漫步,悠然自得又略带徘徊,营造出一种闲适且略带诗意的氛围,为下文公子发出啸声渲染环境。

4.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

-解析:公子从红润的嘴唇发出奇妙声音,通过洁白的牙齿激发出哀伤之音。啸声高低起伏,暗暗流转,气息在激昂中蓬勃升起。其音律协调,融合了黄钟宫音与清角之音,又夹杂着商音、羽音与流动的徵音。此句细腻地描写了啸声的发声部位、情感基调以及复杂美妙的音律变化,展现出啸声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5.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曲既终而响绝,余遗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