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张协《杂诗?其六》(2 / 3)

加入书签

刻画道路不仅陡峭,而且给人幽深之感。此句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险峻的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让读者迅速感受到诗人即将面对的艰难险阻,同时也暗示了人生之路可能遭遇的坎坷。

2.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

-解析:“流涧”指山间流动的溪涧,“万余丈”运用夸张手法,极力形容溪涧的深度,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围木”指树干粗大需多人合抱的树木,“数千寻”同样是夸张,突出树木的粗壮高大。这两句通过对山涧深度和树木粗壮程度的夸张描写,进一步渲染出鲁阳关一带环境的荒僻幽深,强化了开篇营造的险峻氛围,体现出自然环境的雄浑与人类在其面前的渺小。

3.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解析: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咆虎”发出的咆哮声在“穷山”(即深山)中回响,展现出老虎的威猛和山林的空旷。“鸣鹤”的叫声在“空林”中显得格外喧闹,“聒”字生动地表现出鹤鸣声的嘈杂。老虎的咆哮与鹤的鸣叫,一刚一柔,一凶一和,两种声音交织在深山空林中,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同时也增添了一份阴森恐怖的气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在这片山林中的紧张与不安。

4.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

-解析:“凄风”即凄厉的风,“为我啸”赋予风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风也在为诗人呼啸悲鸣,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萧瑟与孤寂。“百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坐自吟”形象地描绘出在这寂静的山林中,各种声音仿佛自行吟唱起来。此句将风声与山林中其他自然声音融合,营造出一种更加孤寂、悲凉的氛围,使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对环境的敬畏之情跃然纸上。

5.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

-解析:“感物”表明诗人因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即前文描绘的鲁阳关的险峻环境而触发情感。“多思情”说明这种触发引发了诗人诸多思绪和情感。“在险易常心”则是诗人的感悟,意思是当身处险境时,不应轻易改变平常的心态,要保持镇定与坚定。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前文因景物而生情的内容,又为后文表达面对困境应有的态度埋下伏笔,体现出诗人在艰难环境中对自我的反思与警醒。

6.朅来戒不虞,挺辔越飞岑。

-解析:“朅来”有去来之意,这里可理解为面对当前的处境。“戒不虞”意思是要警惕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醒自己不可掉以轻心。“挺辔”指拉紧缰绳,“越飞岑”表示跨越像飞一般险峻的山峰。此句表达出诗人面对艰难险阻时,决定保持警觉,勇敢果断地前行,跨越眼前的重重困难,展现出诗人积极面对困境的决心和勇气。

7.王阳驱九折,周文走岑崟。

-解析:此句运用典故。“王阳驱九折”,西汉王阳任益州刺史,行至九折阪,因道路艰险,认为“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遂回车。“周文走岑崟”,指周文王面对险峻的山路却勇往直前。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形成鲜明对比,以王阳的退缩衬托周文王的勇敢无畏,借古喻今,表明自己面对艰难险阻时,应像周文王一样,不畏惧、不退缩,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进一步深化了诗歌面对困境要积极进取的主题。

8.经阻贵勿迟,此理着来今。

-解析:“经阻”指经历艰难险阻,“贵勿迟”强调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最为可贵的是不要迟疑,要果断行动。“此理”即面对困境应果断前行的道理,“着来今”表示这个道理从古至今都十分显着且适用。此句总结全诗,直接点明主题,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面对困难都应毫不犹豫地去克服,这种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具有永恒的价值,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

句译:

1.朝登鲁阳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