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张协《杂诗?其五》(1 / 3)

加入书签

杂诗?其五

张协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

赏析:

张协的《杂诗·其五》以巧妙的用典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流俗昏聩、贤愚不分的现象,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无奈感慨。这首诗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表现上也独具特色。

一、主题思想

1.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歌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如“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将流俗之人以次充好、颠倒美丑的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贤愚不分、是非混淆的现实状况。诗人以自身携带章甫却在越国无用武之地的经历,隐喻有识之士的才华在当时社会得不到认可与施展,揭示了社会的病态与不合理。

2.对知音难觅的感慨:“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化用典故,表明高雅的音乐如《阳春》曲少有人能应和,而通俗的《巴人》曲却能引发众人随声附和。这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审美与价值判断的低下,更表达了诗人如同《阳春》曲般的高洁志向难以找到知音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孤独无奈的心境。

3.对真理被埋没的忧虑:“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直接点明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众多人陷入昏聩迷惑之中,真正的道理难以被察觉和重视。诗人痛心于社会的混沌,希望能有人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改变社会风气。

二、艺术特色

1.巧妙用典,含蓄深刻:整首诗多处运用典故,如“资章甫适诸越”出自《庄子·逍遥游》,“郢中歌”“阳春”“巴人”出自宋玉《对楚王问》。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诗人借助典故,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内心的感慨融入其中,以古人古事影射当下,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对比鲜明,反差强烈:诗中运用了多处对比,“瓴甋”与“玙璠”、“鱼目”与“明月”的对比,突出了流俗之人美丑颠倒的可笑;“阳春”与“巴人”应和者多寡的对比,展现出高雅与低俗在社会中的不同境遇。这些鲜明的对比,使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3.以小见大,寓意深远:诗人从自身携带章甫适越这一具体事件入手,通过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申出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批判。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诗歌的寓意更为深远,从个人的遭遇推及到社会的普遍问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和深层矛盾,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广泛思考。

三、文学价值

1.反映魏晋社会风貌:这首诗为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人才选拔与任用的不合理等问题,有助于后人了解魏晋时期社会的真实状况,对研究魏晋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丰富诗歌批判主题:在魏晋诗歌中,张协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批判精神独树一帜。它丰富了诗歌的批判主题,为后世诗人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提供了借鉴。其巧妙的用典、鲜明的对比等艺术手法,也为同类主题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推动了诗歌批判精神在后世的传承与发展。

……

解析:

1.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解析:此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昔”点明时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