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潘岳《马汧督诔并序》(2 / 11)

加入书签

奇制胜,成功抵御敌军,保卫了汧城百姓,其英勇顽强令人敬仰。

2.弘扬忠义精神:通过对马敦事迹的描述,大力弘扬忠义精神。马敦身处重围,坚守职责,直至城陷身死,尽显对国家的忠诚。文中强调“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将马敦的行为提升到儒家仁义的高度,使其成为忠义的典范。

3.批判官场乱象:序言部分描绘了当时战乱局势下官场的混乱。众多将领在氐羌反叛时表现怯懦,建威将军在好畤丧命,州伯在大溪宵遁,剖符专城的官员纷纷弃守。这些描述与马敦的英勇坚守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那些在危难面前贪生怕死、弃职而逃的官员,揭示出官场的腐败与失职。

二、艺术特色

1.叙事与抒情结合:序文以叙事为主,详细叙述马敦坚守汧城的背景、经过与艰难处境,为后文抒情做铺垫。正文则以抒情和议论为主,饱含深情地赞扬马敦的智勇忠义,如“我虽重围,我服其勇”“我虽重围,而能奋雄”等语句,将对马敦的敬佩与哀悼之情融入字里行间,使叙事为抒情服务,抒情基于叙事升华,两者紧密结合,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2.对比与衬托手法:多处运用对比衬托突出马敦形象。一方面,将马敦的英勇坚守与众多官员的临阵脱逃对比,如“建威丧元于好畤,州伯宵遁乎大溪。若夫偏师裨将之殒首覆军者,盖以十数;剖符专城,纡青拖墨之司,奔走失其守者,相望于境”,更显马敦的忠诚勇敢;另一方面,以敌军的强大凶残衬托马敦的坚韧顽强,如“群氐如猬毛而起,四面雨射城中”,突出马敦坚守汧城的艰难与不易。

3.用典自然贴切:文中巧妙运用典故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如“昔周之季,有推围城。汉祖之困,实离京索”,借历史上周朝末年与汉高祖刘邦的困境,类比马敦所面临的艰难处境;“昔收杞梁,褒其贞勇。鲁人投戈,齐为之终”,以杞梁的典故,将马敦的贞勇与古代英烈相联系,赞颂其英勇忠义,使文章文化底蕴深厚,表达更具说服力。

三、文学价值

1.丰富人物形象塑造:在文学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马敦这一鲜明的英雄形象。以往文学作品多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为主角,本文聚焦于一位官职不高的督守,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让读者看到在战乱中坚守正义与职责的底层官员形象,为后世文学人物塑造提供新思路。

2.诔文写作典范:在诔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结构上,序文叙事清晰,正文抒情议论恰当,层次分明;内容上,对人物事迹的叙述具体生动,对人物品质的赞扬真挚深刻;手法上,多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增强了诔文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为后世诔文写作提供了优秀范例,影响深远。

……

解析:

1.惟元康七年秋九月十五日,晋故督守关中侯扶风马君卒。呜呼哀哉!

-解析:开篇点明时间为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秋九月十五日,介绍人物是已故的督守、关中侯,扶风人马君(即马敦)去世,“呜呼哀哉”直接表达出沉痛的哀悼之情,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2.初,雍部之内,属羌反未弭,而编户之氐又肆逆焉。

-解析:“初”回溯事件起始,“雍部”指雍州地区,“弭”意为平息,“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肆逆”即肆意叛逆。此句说明当时雍州地区局势,羌族反叛尚未平定,编入户籍的氐族又开始肆意叛乱,交代马敦所处的动荡背景。

3.虽王旅致讨,终于殄灭;而蜂虿有毒,骤失小利。

-解析:“王旅”指朝廷的军队,“殄灭”意为消灭,“蜂虿”泛指毒虫,这里比喻反叛势力。朝廷军队虽进行讨伐并最终消灭反叛势力,但如同蜂虿有毒,官军在过程中也突然遭受一些小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