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潘岳《关中诗十六章 其一》(2 / 3)
p>-解析:“于皇”是用于表达赞叹的发语词,“于”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皇”意为伟大、辉煌。“时”指代当时、这个时候。开篇诗人便以赞叹的口吻,歌颂晋朝接受天命,强调晋朝统治的正统性,表明其国基稳固,犹如上天赋予的使命已深深扎根,为全诗奠定了对晋朝整体肯定的基调,从宏观角度展现晋朝的尊贵与威严。
2.三祖在天,圣皇绍祚
-解析:“三祖”通常指晋朝的三位先帝,即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他们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虽未正式称帝,但在晋朝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已离世故而称“在天”。“圣皇”指当时在位继承皇位的皇帝,“绍祚”意思是继承皇位,延续国统。此句点明晋朝统治的传承脉络,表明晋朝皇位传承有序,突出其统治的连贯性与正统性,同时也暗示晋朝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渊源。
3.德博化光,刑简罚措
-解析:“德博”描绘皇帝的德行广博深厚,能够泽被天下;“化光”指这种德行所带来的教化影响广泛,光芒四射,使得民众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刑简罚措”中,“刑简”表明刑罚制度宽松简约,不繁琐严苛;“罚措”意思是很多刑罚措施因为社会安定、百姓从善而搁置不用。这两句从德政和刑罚两方面,展现出晋朝统治者以仁德治国,政治清明,社会秩序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突出晋朝兴盛时期的政治风貌和治理成效。
4.万国既同,九有有截
-解析:“万国”是对众多邦国的统称,在古代语境中,常用来表示天下众多的诸侯国或附属国;“既同”表示这些邦国已经归附、统一于晋朝,显示出晋朝强大的影响力和统治力,能够使四方臣服。“九有”等同于“九州”,是中国古代对全国的一种地理划分概念,代表整个国家;“有截”形容整齐划一的样子。此句描绘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各个地区都在晋朝的统一治理下,秩序井然,强调晋朝疆域的统一和国家治理的高效,彰显出晋朝的鼎盛与威严。
5.矧乃畿甸,翼翼京宇
-解析:“矧乃”是一个递进连词,有“况且、何况”之意,起到强调和递进的作用。“畿甸”在古代指京都周围的地区,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翼翼”常用来形容庄严、整齐、繁盛的样子;“京宇”即京都,也就是晋朝的都城。此句着重强调京都及其周边地区本应具有的庄严、整齐和繁盛景象,作为国家的核心地带,它象征着晋朝的繁荣昌盛,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进一步突出晋朝的辉煌。
6.苦为乱阶,四郊多垒
-解析:“苦”表示遗憾、可惜,流露出诗人对局势变化的痛惜之情。“乱阶”指祸端、引发祸乱的根源,说明原本繁荣的京都如今却成为了战乱的发源地。“四郊多垒”描绘的是国都四周的郊外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这一景象形象地反映出京都正面临着频繁的战乱威胁,敌人已经逼近,国家处于危急之中,与前文所描绘的晋朝繁荣昌盛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局势的急转直下和严峻性。
7.芒芒终古,此焉则否
-解析:“芒芒”形容时间的悠远漫长,“终古”指代往昔、自古以来。“此焉则否”意思是在这里(指当下的京都地区)却并非如此(指不再是往昔的太平繁荣景象)。诗人感慨自古以来,历经漫长岁月,国家大多处于太平时期,然而如今的京都却陷入战乱,美好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此句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当前局势的无奈与惋惜之情,引发读者对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
8.邦家殄瘁,垂诚后昆
-解析:“邦家”指国家,“殄瘁”原意为困苦、病困,在这里形容国家因战乱而陷入艰难困苦的境地。“垂诚”即留下告诫,“后昆”指后代子孙。诗人目睹国家遭受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