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郤正《释讥》(2 / 7)
与“促局之人”对比,展现视野与追求的差异,初步表明自己的高远志向。接着回顾历史,从远古清平到秦汉纷争,呈现社会风气变化,阐述坚守正道的必要性。随后对比两种处世方式,一种是追逐名利者的诡诈行径,一种是坚守正道者的恬淡和顺,强化主题,论证层层深入,逻辑严谨。
总结观点,点明主旨:通过一系列对比与论述,结尾强调坚守正道、顺应时势的处世哲学能带来道胜名全、体顺身立的结果,再次点明主旨,使文章观点清晰明确。
三、语言与修辞
言辞典雅,富有文采:语言风格典雅庄重,运用诸多书面语和文言词汇,如“骛骤”“冱寒”“隮天庭”等,使文章充满文学气息。句式上多采用骈散结合,如“且夫辨所从于居易之时,坚直操于利仁之世”为骈句,对仗工整,增强节奏感与韵律美;“若夫欲隮天庭,而驱骤玄虚;求紫宫之高,而晏乎阎闾”则骈散相间,灵活多变,既具形式美感,又能自由表达复杂思想。
用典贴切,借古喻今:大量运用典故,如晏婴、蘧瑗之事,借古人坚守正道的事迹,为自己观点提供有力支撑,借古喻今,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同时,对历史朝代兴衰的叙述也是一种用典,展现社会变迁,为阐述价值观提供历史背景,增强文章说服力与文化底蕴。
对比鲜明,强化效果:多处运用对比修辞,如“登岳者”与“促局之人”、坚守正道者与追逐名利者的对比,使高尚与低俗、正确与错误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反差,强化表达效果,突出主题,引导读者认同作者观点。
四、历史与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释讥》反映蜀汉末年士人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思想困惑与价值抉择,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士人心态提供重要资料。其坚守正道、顺应时势的思想,体现儒家思想在乱世中的传承与发展,对理解三国时期思想文化演变有重要价值。
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同样面临各种诱惑与挑战,郤正重义轻利、坚守正道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不忽视道德底线;其顺应时势、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能帮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平和心态,找准人生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解析:
或有讥余者曰:“闻之前记,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然则名之与事,前哲之急务也;功之与名,贤达之攸尚也。”
-解析:开篇点明有人对作者进行讥讽。“闻之前记”表明其观点依据前人记载,强调“事与时并,名与功偕”,即事情要与时机相契合,名声要与功绩相伴随,这是一种普遍认知。进而指出追求名声与事业是前代贤哲的重要事务,功绩与名声为贤能通达之人所崇尚,为后文对作者的具体指责做铺垫,暗示作者的行为不符合这种普遍的追求。
是故陵云之高,非一蹴可升;冱寒之节,非一之日积。而欲庶几骛骤,企踵一时,朝为荣华,夕为憔悴,求速反迟,览止成乖。
-解析:用“陵云之高,非一蹴可升;冱寒之节,非一之日积”这两个比喻,说明成就高远目标或培养高尚节操都需长期积累。而讥讽者认为作者妄图迅速取得成功,像急于在短时间内达到目标,结果只能是早晨看似荣华,傍晚就已憔悴,追求速度反而导致迟缓,期望与结果相悖,批评作者行事过于急切、不切实际。
君徒务其华而不寻其实,言其易而不顾其难,驰骛游说,羁旅骋辞,毛鳞不附,羽翮摧摧,从容草间,据见成规。
-解析:进一步指责作者只注重表面虚华,不探寻实际,只说事情容易却不顾困难。“驰骛游说,羁旅骋辞”描述作者四处奔走、卖弄言辞的状态。“毛鳞不附,羽翮摧摧”形象地比喻作者如无法附着毛鳞、折断羽毛翅膀的鸟,处境艰难。“从容草间,据见成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