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康《运命论》(7 / 13)

加入书签

命运安排下,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可以超越生死,成为一种永恒的价值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命运在塑造人物行为和历史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夫公叔痤知鞅之贤,荐之于魏惠王,惠王不用,至于车裂;吴起知刑名之可以霸,变俗于楚,楚王不就,功败而身死。

-解析:列举公叔痤和吴起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命运对人才的影响。公叔痤深知商鞅的贤能,并向魏惠王举荐,然而魏惠王却不采纳,最终商鞅在秦国因变法触动旧贵族利益而遭车裂。吴起明白运用刑名之术可使国家称霸,在楚国推行变革,却因楚王去世,失去支持,最终功败身死。这两个例子表明,即便有识人之明和卓越的才能,若君主不能善用,人才依然难以避免悲惨的命运结局,突出命运的无常以及君主决策对人才命运的关键作用。

斯二子者,皆有雄才大略,不免于祸难者,遇不遇也。

-解析:对上句公叔痤和吴起的遭遇进行总结,指出他们都具备雄才大略,却仍无法逃脱祸难,原因在于是否遇到赏识和重用自己的君主。这里强调了命运中“遇”与“不遇”的重要性,即人才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才能,更在于所处的环境和遇到的君主,再次凸显命运的不可掌控性和外在因素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故伍员浮尸于江,苌弘流血于蜀,白起赐剑于杜邮,文种伏剑于山阴。

-解析:继续列举伍子胥、苌弘、白起、文种等历史人物的悲惨结局。伍子胥因忠言直谏,却不被吴王夫差采纳,最终尸体被抛入江中;苌弘为周室尽忠,却蒙冤被杀,传说其血化为碧玉;白起为秦国屡立战功,却被赐死于杜邮;文种辅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却遭猜忌被迫伏剑自杀。这些事例表明,无论臣子如何忠诚和有才能,在命运的无常安排下,都可能遭遇不幸,进一步强化了命运难测的观点。

彼数子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者,运命之所在也。

-解析:对上述人物的遭遇发出感慨,指出他们都无比忠诚,却依然难逃死亡的命运,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通过对这些忠诚之士悲惨命运的描述,强调命运的强大和不可抗拒,无论个人如何努力和忠诚,都难以摆脱命运既定的轨迹,深化了文章关于命运决定论的主题。

故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解析:引用话语,表明以正直的方式侍奉君主,无论到哪里都可能多次被罢黜;而以不正当的方式侍奉君主,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此句通过对比两种侍奉君主的方式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反映出在现实中正直之人往往命运坎坷,而不择手段者或许能在本国生存,揭示了命运与道德、处世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暗示命运并非总是青睐正直和忠诚之人。

故运命之所在,人事不能夺也。

-解析:对前文所列举的众多人物命运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命运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命运的安排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这一观点贯穿全文,通过诸多历史事例的论证,至此得到进一步强化,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在历史和人生中的强大影响力。

仲尼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解析:引用孔子的话,孔子认为道的施行与否皆由命运决定。通过圣贤之言,为文章的命运观点提供权威性支持,表明道的兴衰如同个人命运的穷达一样,都受命运的支配,进一步深化了命运决定一切的主旨。

夫道之行废,犹命之穷达也。故运命无常,惟人所召。

-解析:进一步阐述道的行废与命运穷达的相似性,同时指出命运虽然看似无常,但实际上是由人自身的行为所招致。这里在强调命运决定性的基础上,也略微提及了人的行为对命运的反作用,使命运观更加全面,暗示人们的行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