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康《运命论》(6 / 13)

加入书签

立,这是有原因的。说明在命运的安排下,即使有机会进入仕途,若君臣不契合,也难以成就功业,强调命运不仅决定相遇,还影响着后续的发展。

故僚相视而笑,朋执摇头,而求其所以然之故,岂可得哉?

-解析:描述同僚和朋友对那些功业不建者的反应,他们相视苦笑、摇头,却无法探寻到真正的原因。表明命运的复杂和难以捉摸,即使身处其中的人也难以理解命运为何如此安排,强化命运不可知的观点。

夫疾风劲草,岁寒松柏,事患难然后知君子之不挠也。

-解析:以“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为喻,说明只有经历患难才能知道君子不会屈服。暗示在命运的考验面前,真正的君子能够坚守自我,突出个人品质在应对命运挑战时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命运的磨难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品性。

是故有以自得之者,有以因人而及之者。有以徳掩其言者,有以言显其行者。

-解析:总结人们在命运中的不同情况,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有的人借助他人的帮助取得成就,有的人用品德掩盖言论,有的人用言论彰显行为。说明命运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在命运面前都有不同的表现和途径,强调命运的多样性和个体在其中的差异性。

譬犹农夫之垦,以时种之,虽有不遇年,必有丰年焉。然士之立身,犹农夫之稼,不可不熟择其种。

-解析:以农夫耕种为例,按时播种虽可能遇到灾年,但必有丰年。将士人立身处世比作农夫种庄稼,强调士人选择的重要性,如同农夫要慎重选择种子。说明士人在命运面前,选择合适的方向和方式至关重要,为下文论述士人择主做铺垫。

故士莫先于择主,择主而后仕之,不以其道藏之。

-解析:明确提出士人最重要的是先选择君主,选择合适的君主后再去侍奉,不符合道义就隐居起来。强调士人在命运抉择中的主动性,即通过选择君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体现出士人应遵循道义的原则,将个人命运与道德准则相结合。

是故陈平和韩信用术而归于汉,五伯九合诸侯,用此术也。

-解析:以陈平、韩信运用智谋归附汉朝,以及春秋五霸多次会盟诸侯为例,说明他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君主或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就了功业。例证士人择主对命运走向的关键影响,强调正确选择在命运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呼应前文士人择主的观点。

《易》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士之得时,义形于色,苟误其主,虽加以朱轮华毂,用如不及矣。

-解析:引用《易经》的话,说明圣人兴起万物显现,士人遇到合适时机,正义会表现在神色上。强调士人选择正确君主、把握时机的重要性,若选错君主,即使给予高官厚禄也无济于事。再次突出士人择主对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文章观点。

故人主有必先知觉之明,臣下有推致之节,故能安危定国,成业保家。

-解析:从君主和臣子两个角度论述,君主应具备先觉先察的明智,臣子应拥有推举贤能的节操,这样才能使国家转危为安,成就大业,保住家族。强调君臣双方在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中的责任与作用,表明只有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实现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良好发展。

昔者,豫让为智伯臣,智伯国士遇之,及赵襄子杀智伯,豫让漆身吞炭,以报恩雠,名垂于后世,君臣之际,可谓尽矣。

-解析:此句以豫让为例,深入阐述君臣关系与命运的关联。豫让身为智伯的臣子,受到智伯以国士之礼相待。智伯被杀后,豫让不惜漆身吞炭,改变容貌和声音,决心为智伯报仇,其忠义之举使其名垂后世。这一事迹体现出豫让对智伯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对君臣之义的极致践行,强调了在特定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