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夏侯玄《乐毅论》(3 / 6)
得至高的品德在天下得以彰显。说明乐毅注重道德影响力,追求以道德和正义来治理天下,而非单纯依靠武力征服,展现其超越军事范畴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追求。
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解析:乐毅践行这种至高的品德来引领各国,那就几乎等同于商汤、周武王的伟大事业了。将乐毅的行为与商汤、周武王相提并论,高度赞扬乐毅的行为和品德达到了圣贤的境界,强调其行为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和积极示范作用。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
-解析:乐毅刚刚展开宏大的战略规划,有意放开对即墨和莒城的围困,以明确的政令和诚信来治理百姓,等待齐国自行出现疲敝。此句描述乐毅在军事行动中的策略,展现其不急于求成,而是通过政治手段削弱敌方抵抗意志,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
-解析:这样做使得即墨和莒城的百姓,怨恨他们自己的君主,愿意放下武器来依赖乐毅,如同亲近善待自己的君主一样。敌方即便有智谋,在这种情况下也无处施展。表明乐毅的策略取得了成效,通过争取民心,从内部瓦解了敌方的抵抗力量,使敌方陷入困境。
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
-解析:如此一来,即墨大夫坚守道义,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就像微子在形势困窘时前往周朝,选择顺从时势一样。这里引用历史典故,将即墨大夫的坚守和微子的选择与乐毅的策略联系起来,说明乐毅的做法符合道义和时势,既尊重了敌方的忠义之士,又为齐国百姓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
-解析:乐毅开辟更为宽广的道路,来等待田单这类人;助长包容善举的风气,以伸张齐国贤士的志向。体现乐毅的包容精神,他不仅不排斥敌方的人才,反而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以这种方式促进燕齐之间的融合,展示了其政治胸怀和长远眼光。
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着,此又齐、燕之所同也。
-解析:这样使得忠诚的人能够成就气节,勇敢的人正义得以彰显,这又是齐国和燕国共同的心愿。强调乐毅的做法能够兼顾各方利益,满足人们对正义和忠诚的追求,促进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体现其策略的高明和对人心的洞察。
夫迷于利者,往往以利丧身;而达于义者,或以义显名。
-解析:此句为作者的议论,指出那些被利益迷惑的人,常常会因为追逐利益而丧失自身;而通达大义的人,有的则凭借坚守道义彰显名声。通过对比,突出义利之间的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为下文对乐毅的评价做铺垫。
故前有微子之得仁,后有薛公之释楚,可谓知命者也。
-解析:以微子和薛公为例,说明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微子前往周朝,获得了仁德之名;薛公放弃与楚国的纷争,展现出对大义的理解。他们都能够洞察时势,知晓命运的安排,是通达大义的典范。通过这两个例子,进一步论证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
-解析:夏侯玄在此高度评价乐毅的志向,认为乐毅的志向千年难得一遇。强调乐毅志向的高远和独特,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再次突出乐毅的非凡之处。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
-解析:探讨探究古代贤人心意的方法,应该先从重大、长远的方面着眼,如果必然要经过曲折且难以理解的过程,之后才停止探究也是可以的。此句为理解乐毅的行为和志向提供一种思路,暗示读者要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