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夏侯玄《乐毅论》(2 / 6)
,论述层层递进。开篇点明乐毅“知机合道,以礼终始”,总领全文;接着从乐毅战争的道德基础、政治智慧、义利选择及忠诚使命等方面展开论述,各部分紧密关联,环环相扣。如在阐述乐毅围而不攻策略时,先说明其战略意图,再论述带来的政治影响,最后归结到对其智慧的肯定,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语言简洁,气势充沛:夏侯玄语言简洁精炼,用简洁文字表达丰富思想,如“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短短数语,将乐毅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文章气势充沛,通过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如“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以反问强调对后世的激励,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乐毅论》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古代史论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为研究乐毅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后世在政治、军事、道德修养等方面提供宝贵启示。
……
解析: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终始者与!
-解析:“乐生”指乐毅,开篇点明通过研读乐毅写给燕惠王的书信,作者夏侯玄认为乐毅大概近乎于是那种知晓事物关键契机、行事契合大道,并且能自始至终遵循礼仪规范的人。此句奠定全文对乐毅高度评价的基调,引发读者对乐毅行事风格与道德准则的好奇。
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
-解析:夏侯玄在此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些想要充分展现道德的宏大度量,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怎会仅仅局限于当下的行为,把目标只停留在兼并他国土地这种事上呢?此句从宏观角度为乐毅的行为动机进行定位,暗示乐毅有着更为高远的志向,不满足于一般诸侯的短期功利行为。
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解析:进一步明确指出,单纯的兼并扩张并非乐毅所看重的,那种为了使燕国强大却背弃道义的做法,也不符合乐毅的追求。这表明乐毅有着更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不被常规的霸业手段所诱惑,突出其行事的高尚动机。
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解析:具体描述乐毅的品质,他不屑于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心中不局限于眼前的琐事,也不希求取得微小的成就,这样的志向才是意在统一天下的表现。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描述,勾勒出乐毅志向远大、目光长远且坚守道德底线的形象。
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
-解析:所以乐毅发起攻打齐国的行动,是为了借助这个契机来震动天下。说明乐毅攻齐并非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意图,以攻齐为契机,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引发连锁反应,彰显其宏大的政治抱负和战略眼光。
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
-解析:乐毅讨伐齐国是为了彰显燕昭王的大义,因此这次兴兵的目的并非为了谋取私利。强调乐毅军事行动的正义性,将其与燕昭王的道义联系起来,表明乐毅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政治理想,而非为了掠夺财富或土地等短期利益。
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着于遐迩矣。
-解析:在包围齐国城池的过程中,乐毅不使百姓遭受伤害,这种仁爱之心远近闻名。这体现了乐毅军事行动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不仅关注军事目标的达成,还注重百姓的福祉,通过此举赢得了广泛的民心,进一步凸显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
-解析:整个国家的行动并非为了乐毅个人谋取功劳,铲除暴君也不单纯依靠武力的威慑。这样的做法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