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三》(2 / 3)

加入书签

字词与意象:“凌高”指登上高处,体现诗人主动寻求开阔视野的行为,暗示其对超越当前处境的渴望。“远盻”即向远方眺望,“盻”字强调专注地看,展现出诗人试图从远方找寻慰藉或答案的心境。“俯仰”描绘了诗人低头又抬头的动作,涵盖了对天地的观察,象征着对周围环境全面审视。“咨嗟”意为叹息,直接表露诗人内心的感慨。

-情感与情境:诗人登高望远,本应视野开阔、心境舒畅,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叹息。这种反差表明,诗人在眺望远方的过程中,心中涌起诸多复杂情绪,或许是对前途的迷茫,或许是对现状的不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怨彼幽絷,室迩路遐

-字词与典故:“怨”字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幽絷”原指囚禁,这里可引申为各种束缚诗人的因素,可能是政治上的限制、社会规范的约束,或是其他无形的枷锁。“室迩路遐”化用《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中“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室迩”表示目标或思念之人的居所看似很近,“路遐”却强调实际到达的路途遥远,形成强烈的空间与心理反差。

-情感与内涵:诗人明确表达对束缚的怨恨,“室迩路遐”所营造的咫尺天涯之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怨恨与无奈。诗人渴望突破束缚,接近目标,但重重阻碍使其愿望难以实现,深刻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虽有好音,谁与清歌

-字词与情境:“好音”指代美妙的音乐,在古代,音乐常是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寄托志趣的重要方式。“清歌”意为清脆地歌唱,通常与知音相伴而歌。此句描绘出诗人虽置身美妙音乐之中,却无人与之共同清唱的场景。

-情感与象征:诗人通过这种美好却孤独的情境,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寂之情。音乐无人共赏,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志趣无人理解、无人共鸣,反映出其在精神层面的孤独与失落。

虽有姝颜,谁与发华

-字词与意象:“姝颜”指美丽的容颜,在古代诗词中,容颜之美常与青春、美好相关联,也可象征个人的才华与品质。“发华”可理解为展现光彩,“华”有光彩、光辉之意。

-情感与寓意:诗人以自身拥有美丽容颜却无人与之共同绽放光彩,进一步深化孤独主题。这不仅表达了对情感伴侣的渴望,更暗示了诗人的才华与抱负无人赏识,如同明珠蒙尘,体现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之感。

仰讯高云,俯托轻波

-字词与意象:“仰讯”即抬头询问,“高云”高高在上,象征着高远、神秘且不可及的事物,代表着诗人对超越现实困境的探寻。“俯托”为低头托付,“轻波”流动无常,暗示着不确定与虚幻,象征着诗人试图托付情感与希望的无奈选择。

-情感与行为:诗人向高云问询,向轻波托付,这种看似徒劳的举动,表现出他在现实困境中极度渴望寻求解脱与慰藉。尽管高云与轻波可能无法给予实际回应,但诗人仍执着尝试,反映出其内心的挣扎与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

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字词与情境:“乘流”表示顺着水流,“远遁”即远远地逃离,描绘出诗人试图借助水流的力量逃离当前困境的画面。“抱恨”表明诗人心中怀着深深的遗憾与怨恨,“山阿”指山的弯曲处,常象征着隐居之地,代表着诗人逃避现实后的归宿。

-情感与结局:诗人选择乘流远遁,看似是一种解脱,但“抱恨”二字揭示出这种逃避并未真正释怀心中的痛苦。他在无奈之下选择隐居山阿,却始终无法放下心中的怨恨,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无法挣脱的无奈与悲哀,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深沉的高潮。

……

句译: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

译:登上高处向远方眺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