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曹操《蒿里行》(2 / 3)
经典之作,展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广阔胸怀与卓越才华。
……
解析: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解析:“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义士”在这里指的是那些在东汉末年,为了讨伐董卓及其同党而集结起来的各州郡将领,从称呼上看,他们似乎是秉持正义之举。“兴兵”表明他们发动军队,“讨群凶”明确了行动目的,即讨伐以董卓为首的一群凶残无道之人。此句开篇点明背景,塑造了义军看似正义的形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解析:“初期”指最初的期望。“会盟津”运用了周武王伐纣时,在盟津与各路诸侯会师的典故。周武王在盟津大会诸侯,是为了推翻残暴的商纣王。这里曹操借这个典故,暗示关东义军起初希望像周武王那样,各路力量汇聚,共同讨伐董卓。“乃心在咸阳”,“咸阳”本是秦朝都城,这里代指董卓控制下的洛阳,表明义军原本的心意是要直捣董卓所在之地,兴复汉室,体现了义军起初的壮志和共同目标,表达了他们试图恢复汉室正统、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决心。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解析:“军合”表明各路军队表面上是联合起来了,但“力不齐”则道出了实质问题,即虽然军队聚集在一起,然而力量却并不统一。“踌躇”描绘出各路诸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心态,他们对于与董卓正面交锋心存顾虑。“雁行”一词极为形象,将联军列阵的状态比作大雁飞行,队伍看似整齐,实则各怀心思,缺乏统一的行动和决心,生动地展现了联军内部貌合神离的状况,预示着这场讨伐行动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解析:“势利使人争”直接点明了导致联军内部矛盾的根源,是权势和利益的诱惑。各路诸侯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势和利益,渐渐忘却了最初讨伐董卓的使命。“嗣还”表示不久之后,“自相戕”即自相残杀,说明这种因势利引发的争斗很快就演变成了诸侯之间的相互攻伐。此句深刻地揭示了联军内部的矛盾本质,批判了他们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国家大义的行为,使读者看到了在正义表象下隐藏的丑恶与自私。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解析:“淮南弟称号”指的是袁术在淮南地区公然称帝。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他妄图通过称帝来满足自己的野心,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汉室的正统和天下的稳定。“刻玺于北方”则说的是袁绍在北方谋划另立皇帝,私自刻制玉玺。玉玺是皇权的象征,袁绍此举同样是对汉室的公然背叛。这两句诗分别列举了袁术和袁绍的典型事例,具体地展现了诸侯们的野心膨胀和对汉室的背叛,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全然不顾君臣大义,使得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愈发混乱不堪。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解析:“铠甲生虮虱”从士兵的角度描绘战争的漫长与残酷。由于长期征战,士兵们无暇顾及自身卫生,铠甲上都生满了虮虱,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出战争环境的恶劣和士兵们所承受的艰辛。“万姓以死亡”则将视角转向普通百姓,表明在这场战乱中,无数百姓因战争而失去生命。此句通过士兵和百姓两个不同群体的遭遇,展现了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沉重灾难,从侧面反映出诸侯混战的危害性。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解析:“白骨露于野”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极其凄惨的画面:荒野之上,累累白骨暴露在外,无人掩埋。这一场景直观地表现了战争造成的大量死亡,以及战后的荒凉与死寂。“千里无鸡鸣”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惨氛围,方圆千里之内,听不到一声鸡鸣,说明百姓流离失所,村落荒废,曾经生机勃勃的大地变得一片死寂。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