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班固《咏史》(2 / 3)

加入书签

罚演变的大背景之中,暗示当时社会刑罚的不合理性。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解析:“太仓令”指淳于意,他是当时管理太仓(国家粮库)的官员。“有罪”表明淳于意因某些缘由触犯了法律。“就递”即被押解,“长安城”是当时西汉的都城,也是司法审判的重要地点。这一句直接叙述了事件的开端,淳于意获罪后被押解至长安受审,简洁明了地引出后续缇萦救父的故事。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解析:此句是对淳于意内心想法的描述。“自恨”体现出他内心的悔恨情绪,“身无子”表明他遗憾自己没有儿子。在古代社会,儿子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顶梁柱,遇到困境时能出面解决问题。“困急”描绘出他当时身处困境且情况危急的状态,“独茕茕”形容他孤独无依的样子。这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淳于意在面临刑罚时,因没有儿子帮助而感到孤立无助的心境,进一步渲染出悲剧氛围,也为缇萦的出场做了铺垫。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解析:“小女”指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痛父言”表明缇萦因父亲所说的话而感到痛心。父亲的无奈与无助,让缇萦深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死者不可生”体现出缇萦对刑罚后果的清醒认知,她明白如果父亲遭受肉刑,即使不死,也会身体致残,无法恢复如初,这激发了她救父的决心,展现出她对父亲的深切关怀与孝顺。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解析:“上书”是指缇萦为救父亲,向皇帝呈递书信表达自己的诉求。“诣阙下”,“诣”是前往,“阙下”指皇宫门前,古代臣民上书奏事之地,说明缇萦前往皇宫门前上书。“思古歌《鸡鸣》”运用了典故,《诗经·齐风·鸡鸣》有劝诫君主早起上朝、勤于政务之意。这里缇萦借这个典故,希望汉文帝能像诗中所劝诫的君主一样,倾听她的心声,明察秋毫,展现出缇萦不仅有孝心,还富有智慧,懂得巧妙地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期望。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解析:“忧心摧折裂”生动地描绘了缇萦上书时内心的极度痛苦。“忧心”体现她对父亲命运的担忧,“摧折裂”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这种担忧如同心被撕裂一般,突出了她内心的煎熬。“晨风扬激声”,“晨风”指清晨的疾风,“扬激声”形容疾风发出激越的声响。此句以景衬情,借清晨疾风的激越之声,烘托出缇萦内心的悲愤与救父的急切心情,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她在皇宫门前上书时内心的波澜。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解析:“圣汉”表达了班固对汉朝的尊崇,将汉朝视为神圣的朝代。“孝文帝”是汉文帝刘恒,“孝”既是他的谥号,也体现了他注重孝道的特点。“恻然”形容汉文帝心生怜悯的样子,“感至情”表明汉文帝被缇萦的至孝之情深深打动。这一句讲述了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所触动,为下文汉文帝的举措做铺垫,同时也反映出汉文帝作为君主的仁爱之心。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解析:“百男”指代众多男子,“愦愦”形容糊涂、昏聩的样子。此句意思是众多男子在面对父亲的困境时,表现得昏聩无能,在关键时刻不能有所作为。而“不如一缇萦”则将众多男子与缇萦进行对比,突出了缇萦的勇敢、智慧和担当,她以一己之力,凭借孝心和勇气救了父亲,讽刺了那些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的男子,进一步强调了缇萦的非凡,深化了诗歌对孝道和个人担当的赞美。

……

句译: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译:三代圣王的仁德越来越衰微,后世君主开始使用残酷的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译: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被押解到长安受审。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