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争之世,当争的光明磊落,杀尽宵小有如何?(5 / 6)

加入书签

为了维持两派稳定,诸葛亮临终前既没选择襄阳籍的杨仪接班,也没选择南阳籍的魏延接班。

诸葛亮反而把位子交给了零陵人蒋琬、中立人士费祎。

这实际上是把襄阳人手中捏着的权利一步步慢慢交还到了刘禅手中。

这是一步大棋。

自此后,没有任何南阳人或者襄阳人能独占权柄了。

两家掌控不了政权,就斗不起来。

没有根基的降将姜维成了大将军,督内外军事。

刘禅的近臣,汝南人陈祗成了尚书令,掌控朝堂。

没有了襄阳人和南阳人内斗,国家政权将牢牢地捏在刘禅手中。

这是蜀汉一直没有发生政变的根本原因。

刘备、诸葛亮看穿了局势,早就给刘禅布好局了。

相比之下,曹魏和孙吴的制度设计,存在着天然的缺陷,无尽的政变就免不了了。

刘备临死前安排的是丞相、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的襄阳人诸葛亮为主。

中都护、督内外军事、永安督、辅汉将军、尚书令的南阳人李严为辅。

这么做并非完全是为了制衡,而是想消除南阳人和襄阳人之间的政治摩擦。

事实上,像诸葛亮这样比较有大局观念的士族领袖毕竟还是少数。

多数士族都是为利益而争斗不休的。

回顾历史,尽数是烟波浩渺。

刘云梳理思路,算是明白了曹真进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了。

“曹真是个人才。”

“也抓住了机会。”

“不过,他行动的还是不够快。”

“我若是曹真,早已绕开允吾城,派轻骑控制郑伯津。”

王平开口道“曹真没来过河湟,也没有合适的向导,他对此地局势未必了解。”

“这是我军战胜魏军的机会。”

刘云摇头道“我并不担心曹真。”

“外部的敌人,随时可以看见。”

“可内部的敌人,如何发现的了呢”

“我感觉益州内部有些人已经开始趁乱惹是生非了。”

“在如此大战关头,这才是大患啊。”

坦白而言,小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本身就是威胁国家命运的。

襄阳人和南阳人作为掌控蜀汉政权的最大利益团体。

现在还只是小规模摩擦。

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随时都有可能造成国家命运的覆灭。

没有刘备、诸葛亮压着他们,制衡他们就是不行。

哪怕他们是荆州人,可说到底和东州士、益州豪强也一样,都还是世家豪强。

在和国家利益一致时,他们就是最锋利的刀子。

可和国家利益相反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在背后捅刀子。

士族没有忠诚,越是伪装忠诚,就越是没有底线。

像诸葛亮这样握着大权,却能还政给刘禅的,千古唯有他一个。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鱼水之情,千古也唯有这一例。

刘云深吸了一口气,思索道。

“休昭,我在想,如果大战结束了,利益分配不均,他们再闹腾,也好收场。”

“可眼下,是什么时候”

刘云大怒,拍案而起。

“是举国都在北伐的时候”

“是整个益州铆足了力气都在对抗逆魏的时候。”

“生死存亡在此一战,这几个县令还在勾心斗角”

“这种人留着有何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