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争之世,当争的光明磊落,杀尽宵小有如何?(4 / 6)

加入书签

任益州的各郡太守。”

“主公对两方都是一样的。”

“但,他们恩怨是刘表掌权时留下的,只要有人还记着过去,就总会有人不满。”

“由于主公新得益州,又得汉中,这些不满情绪被胜利所掩盖。”

“可等到战争持续日久,所有的矛盾都会慢慢堆积。”

刘云点了点头。

刘备在世期间,各派调和,南阳人和襄阳人的斗争还不明显。

但已经有了端倪。

董允补充道。

“升之可知晓,南阳谋士张存此人在荆州和凤雏庞士元齐名,入蜀后,主公令他担任广汉太守。”

“可襄阳郡人庞士元,在雒城下战死,没多久,就遭到此人当堂非议。”

“主公大怒之下,将其免官。”

“这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在下只说到这里。”

烛火昏暗。

飘飘扬扬间,被风压低。

刘云整理思路。

正如董允所说,蜀汉的南阳、襄阳两派,一直没罢休过,真是斗到了灭国还在斗。

刘备死后。

襄阳人诸葛亮要征讨南中叛乱,南阳人王连坚持不从,直到王连死了,诸葛亮才发兵。

南阳人来敏,没事儿就抨击诸葛亮,屡次被剥夺官职。

辅政大臣襄阳人诸葛亮和辅政副手南阳人李严不和,闹得天下皆知,李严因派系斗争,一度毁掉了北伐大业。

诸葛亮死后,襄阳人杨仪和南阳人魏延为了争权。

又是闹的不可开交,魏家被灭了三族,杨仪死在狱中,闹剧才结束。

之所以同是荆州出身,还闹成这样,原因在刘表身上。

荆州名士有所谓的七大家族庞、黄、蔡、蒯、马、习、杨。

外加一个后来的诸葛家,就是八家。

嗯,没错,全是襄阳籍

“刘表当年单骑入荆州,在襄阳大族蒯越、蔡瑁的支持下崛起。于是乎,襄阳派的人士很快掌握荆州军政大权。”

“可刘表也不甘心被襄阳集团操控,开始任用黄忠、韩嵩、宋忠、文聘这些南阳人来玩制衡。”

“南阳本就是帝乡,在大汉司法中,唯有高贵的南阳、洛阳不可问。”

“南阳豪族,不可能也不甘心一直被崛起的襄阳人压着。”

“正好,这一切被曹操南征荆州给破坏了。”

“刘使君掌理荆州后,南阳派和襄阳派并受重用,可两家的矛盾却没缓解,这才是休昭你要说的话,对不对。”

面对刘云的话语,董允点头以对。

“升之很聪慧。”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军师将军一样淡泊明志。”

“不光东州士里存在黑暗面,荆州士也一样。”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浮出水面,可一旦爆发开来,未来将是不可收拾的。”

刘表时代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蔓延在继承了荆州的蜀汉政权中。

说到这,刘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

历史上,荆州派原定的襄阳接班人是马谡,但此人不是刘备看中的荆州派首脑的人选。

于是乎,刘备在垂死之际,把马谡从成都县令贬到了越巂郡那种只能驻扎在郡府边缘的安上县,遥领太守的位子上。

实际上就是外放了。

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是对的。

刘备不想看到南阳人和襄阳人继续内斗。

诸葛亮能做到安抚两派,但马谡做不到。

所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