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国贼争锋天命论,夺取舆论指挥权!(3 / 5)

加入书签

一声怒骂,彭羕心头一颤,险些栽倒在地。

“彭永年,你本益州一徒隶,刘使君不计你微末之身,选你为治中从事。可你却与大族豪右勾结,沽名钓誉,是想坏刘使君大事儿”

彭羕心下大乱,忙呼道“休要胡言,我便是不忠刘璋,你五斗米贼,又好的到哪去”

说得好

刘云就在等他这句话

“我天师道虽曾经是刘焉父子臣僚,可那时,刘焉还是天子钦定的益州牧,恪守君臣之礼,故而听从其令。”

“可,天师深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君上产生谋逆之心,有识之士,自当舍君而护汉。”

汉朝奉行双重君主观。

第一重君主,是死士、门客们直接投效的对象。

第二重君主,是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子。

主君的利益和天子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按理来说,投效天子才是正道。

可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觉悟,往往谁给饭吃,谁给财路就跟谁。

刘云以汉天子为君,实际上就利用了二重君主的观念,巧妙地掩饰了张鲁背叛刘璋的事实。

“我道之所以舍刘焉父子,乃是察觉其人有僭越之举。”

“为保二十四代先帝基业系天师宵衣旰食,爬冰卧雪,从刘焉父子手中夺回巴汉。”

“待刘使君入蜀,为防汉川沦落曹贼之手,我道与曹贼血战秋冬。”

“古之大义,未有如此反观尔等,只知趋炎附势,党同伐异。刘焉父子人来则降,人走则唾,岂不可笑”

张鲁、张卫总算松了口气。

“这一关解释的通,天师道就有大义名分。”

“升之巧舌如簧,虽苏秦、张仪不过如此。”

张卫亦是大为赞叹。

升之,长大了气势也不一样了啊。

“荀子臣道篇有言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贼。”

“尉缭子重刑令曰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

刘云目光扫视全场。

“尔等先辱君,再叛君,刘豫州入蜀,尔等遇战则逃,不守而降,不正是古人口中的国贼呼你还有何话说”

太妙了反客为主。

永远占据主动权,这是刘云话术的精髓。

他总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压制蜀中儒士。

其实五斗米教唯一能黑的点儿,就在这米贼的身份上,突然被刘云这么一说,蜀中豪右自然无力反驳。

因为你说他天师道不忠刘璋,可投奔刘璋的蜀中豪右也不忠。

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忠,豪右只能把刘焉父子打为反贼,这样一来张鲁背叛刘璋就具备了维护天子的合法性。

可除此之外,天师道在汉川三十年,都是干干净净,没什么好指摘的。

反倒是这些自诩清流的阖家大族,背地里的那些龌龊,可是被刘云查的清清楚楚。

早在入蜀前,他就已经派鬼卒搜集证据。

今日一辩,既是为了给天师道洗脱贼名,亦是要打压这些心怀叵测的腐儒。

简雍、尹籍、邓芝、费祎听了,深感了得。

“早闻刘云之舌,比剑更利。”

“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彩”

邓芝大喝一声,周遭荆州官僚纷纷鼓掌击节。

可张裕却是大为恼怒,拍案而起。

但刘云这句话却是把他噎住了。

一个明摆的逻辑陷阱就在眼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