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小楼春秋 一个果品人十年守望(2 / 2)

加入书签

一天,黄历上写着"

宜移徙、开市"

凌晨时分,大民叔亲手摘下旧楼的铜匾,在漫天星斗下挂上新制的"

蒙阴蜜桃贾庄购销中心"

木牌。

搬迁卡车的灯光照亮了青石板路,妻子抱着熟睡的孩子,母亲挎着装满五谷杂粮的锦囊——那是按老家习俗,为新居准备的"

镇宅粮"

这一年,注定是破茧之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放缓至78,楼市调控持续加码,而电子商务却如燎原之火。

我们家的办公楼里,客房陆续住满了各地客商:江苏的李强带来了猕猴桃深加工项目,河北的王老板架起摄像机直播蜜桃采摘,就连当年的土地普查员小张,如今也成了农业大数据公司的区域经理。

客人们在装饰一新的厨房自己动手做饭,锅铲碰撞声混着南腔北调,像一曲热闹的创业交响曲。

五、家国同频:大时代的小注脚2o12年的中国大地,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蛟龙"

号潜入深海7o62米,十八大胜利召开描绘新的蓝图。

在蒙阴小楼里,大民叔从新闻联播里听到这些消息时,正在给父亲打电话——老人在老家的桃园里新栽了三十棵苹果树苗,菜园里的西红柿刚搭起架子。

妻子依旧守着果品购销点,秤杆起落间,称量的不仅是桃梨的重量,更是乡亲们的信任。

这一年深秋,李强老板带着徐州的考察团来访,看着小楼外晾晒的桃干、苹果脯,忽然指着远处的山峦:"

高老弟,咱这蒙山蜜桃要是搭上电商快车,说不定能卖到长三角去。

"

说这话时,他的手机里正弹出淘宝商城更名"

天猫”

一个乡村小屋里的果品公司,竟能与时代的脉搏如此同频。

岁月伏笔:办公楼里的时光胶囊如今再看那栋三层小楼,外墙的米黄色粉红色多彩涂料已有些斑驳,但走廊里的太阳花每年夏天依然盛放。

那个装裱着"

小楼藏暖意"

的相框旁,不知何时多了个玻璃展柜,里面静静躺着半段犀牛角——那是老中医临终前托人送来的,说这物件与小楼有缘。

我经常感慨万分,这楼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每一页都写着普通人的奋斗与温情。

它见证过土地普查员的脚印、教师的粉笔灰、客商的洽谈声,也收藏着一个家庭的欢笑与泪水。

当2o25年的春风再次拂过蒙阴山间,办公楼的铜铃依旧叮当作响,而当年在走廊种太阳花的孩子,如今已成为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正带着新技术回到家乡,续写新的篇章。

时光在办公楼的“齐鲁红”

大理石地面砖缝里悄然生长,那些关于坚持、关于温度、关于时代的故事,终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成最动人的注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