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小楼春秋 一个果品人十年守望(1 / 2)
第二十三章《小楼春秋:一个果品人的十年守望》一、岁在辛卯:小楼初绽新颜2o11年的暮春,蒙阴山间的桃花刚褪尽粉瓣,我坐着轮椅在贾庄乡旧办公楼前,望着爬满爬山虎的三层办公大楼,终于签下了那张承载着半生积蓄的合同。
这栋楼的前世今生,在蒙阴商圈里早成了一段曲折的故事:早年乡政府易地新建,这栋办公楼便抵给了建筑商李老板充作工程款,后又辗转到刘生手中改作饭店旅店。
三年烟熏火燎的经营后,终究抵不过市场变迁,铁将军在大门上挂出了斑驳的锈迹。
我家的1oo多万投资款,带着果品人特有的果木香气——那是我们夫妻二人收桃鲜果鲜桃苹果攒下的血汗钱。
淘宝上的上海客户寄来十桶米白色涂料时,恰逢谷雨节气,王照富师傅踩着梯子给墙面打底,檐角的铜铃在春风里叮当作响。
大楼一楼台阶十三登,普通人都上来费事了,我找到保山大哥建筑团队,在东面铺了一条残疾人通道,轮椅直接上一楼大厅。
头一批客人是来做土地普查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二十几个年轻人背着仪器早出晚归,楼板在他们的脚步声里出轻微的吱呀声,像老房子在舒展筋骨。
夜里他们凑在走廊里吃泡面,妻子端来刚煮的玉米,灯光映着年轻人晒黑的脸庞,谁也没留意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几次全国土地普查。
二、盛夏光年:初遇人间暖晴六月的蝉鸣里,两位特殊的客人叩响了小楼的木门——县实验小学的陈老师和林老师。
男老师抱着一摞教案,女老师提着牛皮纸袋,里面装着给孩子们的算术教具。
他们要在小楼里办暑期补习班,给周边桃农的孩子辅导功课。
妻子意让人把二楼的会议室改作教室,新刷的乳胶漆还带着淡淡香气,两位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走廊种了几盆太阳花,每天清晨的读书声,让老楼有了鲜活的心跳。
那段日子,妻在楼下厨房支起了土灶,给老师们烧绿豆汤。
林老师现小楼的木质楼梯扶手有些松动,便带着男学生们一起加固,陈老师则帮着整理办公室的旧档案柜,翻出几本8o年代的乡政府会议记录,纸页间还夹着干枯的桃叶。
两位老师离开时,在留言簿上写下"
小楼藏暖意,桃李待春风"
,这行字后来被装裱起来,挂在一楼大厅的显眼处。
三、寒冬淬炼:破茧前夜的星光2o11年的冬天格外冷,妻子安排在楼顶加装了保暖层防水材料,又咬牙投入几十万翻新客房。
暖气片安装的那天,徐州的李强老板踩着积雪来访。
这位在果品市场摸爬滚打五六年的中年汉子,带着江苏人特有的精明与厚道,孩子们喊他"
李大爷"
,桃农们却亲切地叫他"
老李"
。
他蹲在院子里看大民叔修剪老桃树,指尖摩挲着粗糙的树皮:"
这楼啊,就像咱做果品的,得耐得住寒冬,才能等来花开。
"
2o1o那年初夏小儿子壮壮刚刚出生,却因黄疸病变让全家揪心。
妻子抱着孩子跑遍了县城医院,最后经人指点,叩开了蒙阴老中医宋大夫的门。
诊室里飘着沉香与草药的气息,老大夫搭脉时,袖口滑出半截犀角药勺,温润的光泽让见多识广的岳母忍不住多看两眼。
三副汤药下去,孩子的脸色渐渐红润,临走时老大夫摆摆手:"
这犀角是祖上留下的,如今可金贵着呢,留着给有缘人吧。
"
这段经历像一颗种子,在妻子心里埋下了对中医药文化的敬畏。
四、壬辰新章:黄道吉日的迁徙2o12年2月29日,闰年的最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