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大臣徐奕(3 / 4)

加入书签

尽数收入囊中,成为了汉末时期割据一方的强大诸侯。

然而,命运却对这位英雄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建安五年四月的一天,阳光明媚,孙策兴致勃勃地外出狩猎。就在他纵情驰骋于山林之间时,不幸降临——昔日仇敌许贡的门客早已埋伏在此,趁其不备突然发动袭击。尽管孙策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最终,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青年豪杰重伤不治,含恨离世。

临终之前,孙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强忍着剧痛留下遗言,指定其弟孙权继承大业。孙权悲痛欲绝,但也牢记兄长的嘱托,接过了统治江东的重任。多年之后,孙权成就帝业,开创东吴江山。为了纪念兄长孙策的功绩,他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位曾经威震江东的英雄人物。

丁仪,字正礼,沛郡(今安徽宿州市西北)人,汉魏之际政治家,以下是其生平介绍:

丁仪的父亲丁冲,乃是与曹操关系甚笃之人,二人交情深厚。曾经,丁冲为曹操出谋划策,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曹操信赖。正因如此,丁家在曹操麾下也备受尊崇。

丁仪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学之名远扬。曹操爱才惜才,听闻丁仪之才名后,对他极为赏识。见丁仪一表人才,才华横溢,曹操心生欢喜,原本有意将自己的长女清河公主许配于他,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然而,这桩婚事最终未能如愿,只因曹丕从中作梗。曹丕深知丁仪眼有残疾,便以此为由极力劝阻曹操,使得曹操改变了主意。丁仪得知此事之后,对曹丕自然心存怨念。

尽管婚姻之事受挫,但曹操并未因此冷落丁仪,反而因其卓越的才能,任命他为西曹掾一职。此后,丁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常常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和决策。他的见解独到,深谋远虑,屡屡提出精妙之计,令曹操刮目相看。久而久之,丁仪逐渐成为曹操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之一。

在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之位的激烈角逐中,丁仪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了曹植一方。他与弟弟丁廙齐心协力,时常在曹操面前夸赞曹植的文韬武略、仁德贤能。他们巧舌如簧,将曹植的优点一一呈现在曹操眼前,使得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形象愈发高大,地位也是与日俱增。面对两个同样优秀的儿子,曹操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多次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

建安二十一年,丁仪利欲熏心,竟卷入一场阴谋之中。他伙同他人诬陷崔琰、毛玠等忠臣良将,致使崔琰含冤自尽,毛玠遭受罪责。一时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群臣对丁仪的权势既畏惧又愤恨。此时的丁仪,已然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全然不顾是非善恶,一心只为扶持曹植登上太子之位。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魏王,因丁仪曾支持曹植,曹丕欲治其罪,将其官职转为右刺奸掾,令其自裁,丁仪不敢,夏侯尚为其求情未被允,同年二月,曹丕将丁仪、丁廙兄弟二人及两家男子全部处死。

丁仪着有文集二卷,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三篇,其《刑礼论》一文,兼取儒、法两家之说,探讨了刑罚和礼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桓阶,字伯绪,东汉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是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以下是其生平介绍:

桓阶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之中,其家族背景深厚且历史悠久。他的祖父桓超曾经担任过长沙郡的官员,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能和智慧,在当地官场崭露头角。而他的父亲桓胜更是出类拔萃,荣任尚书一职,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才华。

桓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成长为一名博学多才、见识广博之人。在早年的时候,他便出任了长沙郡的功曹这一职务。由于他工作勤勉认真、能力出众,深得当时的太守孙坚的赏识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