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南梁将领徐文盛(3 / 4)

加入书签

p>贝矶大捷后,徐文盛本可一鼓作气攻克西阳,全歼任约残部,但梁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却悄然将他推向深渊。矛盾的核心,在于徐文盛与萧绎的心腹重臣王僧辩的不和。王僧辩出身太原王氏,是萧绎最信任的将领,此前一直负责荆州防务。徐文盛凭借战功获得东部战场指挥权,且得到萧绎的多次褒奖,让王僧辩心生嫉妒——他担心徐文盛会取代自己在萧绎心中的地位,于是开始暗中掣肘。

首先,在兵力补给上,王僧辩以“荆州防御吃紧”为由,拖延调拨萧绎承诺的援军与粮草。徐文盛在芦洲围困任约期间,军中粮草逐渐短缺,多次向萧绎求援,均因王僧辩的从中作梗而无果;其次,王僧辩暗中派人散布谣言,称徐文盛“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虽萧绎起初不信,但谣言不断累积,也让他对徐文盛渐生猜忌;最后,在战略部署上,王僧辩极力反对徐文盛“先灭任约,再攻建康”的计划,主张“先固守荆州,再徐图进取”,导致徐文盛错失扩大战果的时机。

更致命的是,侯景察觉到梁朝内部的矛盾后,决定亲自率军西进,增援任约。太清三年(549年)七月,侯景留部分兵力围困台城,亲率三万精锐、千艘战船沿江西进。与此同时,他还策划了一场卑劣的离间计——此前叛军攻破徐文盛在彭城的老家时,俘获了他的妻子石氏与幼子,侯景此时派人将石氏送回徐文盛军中,并带去一封“求和信”,信中假意表示“愿与徐将军结为兄弟,共分江南之地”,实则想以家人胁迫徐文盛放弃抵抗。

徐文盛自幼与石氏相濡以沫,幼子更是他的心头肉。见到妻儿平安归来,他先是欣喜若狂,随后便陷入两难:若拒绝侯景,妻儿恐遭杀害;若接受和谈,便是背叛朝廷。最终,个人情感战胜了家国大义,徐文盛暗中回信给侯景,表示“愿暂息兵戈,待台城局势明朗后再议”,同时下令军队停止对西阳的进攻,作战意志彻底瓦解。

部下将领很快察觉到徐文盛的异常。杜幼安多次进谏:“侯景乃叛贼之首,其言不可信!今我军士气正盛,若能与侯景决战,必能破之。将军若顾念家人,可将妻儿送往荆州,由湘东王庇护,何必受制于叛贼?”但徐文盛此时已被恐惧与私心裹挟,不仅拒绝劝谏,还下令约束诸将,不得擅自出战。

侯景见徐文盛中计,立即加快西进步伐,抵达西阳后,并未与徐文盛谈判,而是趁其军队松懈之际,派五千骑兵从小道迂回,突袭梁朝的战略要地郢州(今湖北武汉)。郢州守将本就兵力薄弱,又未料到叛军会突然来袭,城破后战死。郢州失守的消息传到芦洲,徐文盛的军队顿时军心大乱——郢州是梁军的后方补给基地,郢州失守意味着大军将陷入“前后受敌”的困境。

叛军趁势发起总攻,侯景率军从正面进攻,任约则从西阳突围,夹击徐文盛的军队。梁军士兵本就因主帅的消极态度心生不满,如今见叛军两面夹击,纷纷溃散。徐文盛试图整顿军队,却发现已无人听从指挥,只得带着妻儿与数十名亲信,乘一艘小船狼狈奔回荆州。其余梁军要么战死,要么被俘,贝矶大捷的成果化为乌有,东部战场的局势彻底逆转。

逃回荆州后,徐文盛向萧绎哭诉战局失利的缘由,将责任归咎于“王僧辩不发援军”与“侯景偷袭”。萧绎虽对他错失战机极为不满,但念及他此前的战功,且需要利用他麾下残余的宁州兵力,仍任命他为“城北面都督”,负责荆州城北的防御,希望他能戴罪立功。

然而,徐文盛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在荆州任上重蹈覆辙。他认为自己“有功却遭贬斥”,心中充满怨恨,开始利用职权聚敛财物:不仅克扣士兵的军饷,还强迫荆州商户向其缴纳“防御费”,甚至私吞朝廷调拨的赈灾粮款。短短数月,他便搜刮了巨额金银与房产,其贪婪行径在荆州上下引发不满,不少官员向萧绎弹劾他。

此时,台城已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