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南梁将领徐文盛(2 / 4)

加入书签

刺史府,同时任命爨部长老的儿子为新首领,确保爨部稳定。

经过两年治理,宁州局势彻底改观:各部落纷纷向朝廷归附,朝贡通道重新打通,味县等地商旅云集,甚至有周边诸国的使者经宁州前往建康朝贡。梁武帝接到奏报后,龙颜大悦,下旨褒奖徐文盛“治边有功”,晋升其为“云麾将军”,赐绢千匹。徐文盛在宁州的功绩,不仅展现了他的统筹能力,更让他成为梁朝上下认可的“能臣良将”,为其日后参与平定侯景之乱奠定了声望基础。

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以“清君侧”为名,在寿阳起兵叛乱,率八万叛军渡过长江,直扑建康。此时的梁朝已因梁武帝晚年的昏聩统治而腐朽不堪:宗室藩王各自拥兵自重,中央军战斗力锐减,侯景叛军仅用三个月便攻破建康外城,将梁武帝围困于台城(皇宫所在地)。消息传至宁州时,徐文盛正在处理部落朝贡事务,听闻国难当头,他当即决定率军勤王。

当时宁州距离建康万里之遥,且沿途需穿越越嶲、牂牁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行军难度极大。徐文盛一边派人快马向坐镇荆州的湘东王萧绎(梁武帝第七子,当时梁朝最有实力的藩王)禀报勤王意图,一边紧急整合兵力:除留下一千人镇守宁州外,他将其余精锐尽数带出,同时以“勤王报国”为名,在沿途招募勇士,抵达荆州时,队伍已从三千人扩充至三万余人。

萧绎虽有“勤王”之名,实则想借平叛之机壮大自身势力,对各路援军态度复杂。但徐文盛带来的三万兵力与宁州的资源支持,让他不得不重视——当时萧绎麾下能战之兵不足五万,徐文盛的援军无疑是重要助力。因此,萧绎亲自在荆州城外迎接徐文盛,授予其“持节、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督梁东秦郢武昌西阳五州诸军事”等要职,将东部战场的指挥权完全交予他,同时调拨一万石粮食与五百艘战船,命其沿江东下,抵御侯景叛军的西进部队。

太清三年(549年)春,徐文盛率军抵达武昌(今湖北鄂州),与侯景麾下大将任约率领的两万叛军相遇。任约是侯景的得力干将,此前已率军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斩杀梁朝刺史萧大心,气焰极为嚣张。他听闻徐文盛是“边地刺史”,根本未放在眼里,当即率军渡江,试图一举击溃徐文盛的军队。

徐文盛深知叛军锐气正盛,不宜正面硬拼,于是采取“固守疲敌”的策略:他下令将战船停靠在长江北岸,在岸边修筑营垒,同时派轻骑袭扰叛军粮道。任约连续三日率军攻城,均被徐文盛依托营垒击退,叛军死伤近三千人,士气大挫。此时,萧绎派来的援军——护军将军尹悦、平东将军杜幼安率领的一万兵力抵达武昌,徐文盛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他见时机成熟,决定主动出击,在贝矶(今湖北黄冈附近的长江渡口)设下埋伏:命尹悦率五千人乘船佯攻叛军大营,引诱任约出战;杜幼安率三千人隐蔽在江边芦苇丛中,待叛军追击时截断其退路;自己则亲率主力在侧翼待机,准备合围叛军。

次日清晨,尹悦率军发起进攻,任约果然中计,亲率一万五千人追击。当叛军进入芦苇丛区域时,杜幼安突然率军杀出,叛军退路被断,顿时陷入混乱。徐文盛趁机指挥主力从侧翼冲锋,梁军战船也从江面发起攻击,形成“陆水夹击”之势。此战从清晨持续至黄昏,叛军被斩杀一万余人,被俘五千余人,任约仅率数百人突围,退守西阳(今湖北黄冈东)。徐文盛乘胜追击,进据芦洲(今湖北黄冈附近的江中沙洲),对西阳形成包围之势,同时派人向萧绎报捷。

贝矶大捷是梁朝平定侯景之乱以来的首场重大胜利,极大提振了全国的抗叛士气。萧绎接到捷报后,再次晋升徐文盛为“征东大将军”,赐封“望蔡县侯”,并承诺平叛后将江州刺史之职授予他。此时的徐文盛,无疑是梁朝平叛的核心将领,其声望达到人生顶峰。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