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o章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 云冠高原非洲回响(1 / 2)
火车已停,风尘未止。
离开德雷神瓦的那天,我乘坐夜行巴士穿越高原。
整个旅途像是翻阅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亚的斯亚贝巴。
一个我在《地球交响曲》上无数次圈注的名字。
终于,此刻,真实地屹立在我眼前。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高原之巅,我像是踏入了一个巨人的梦乡。
这里海拔近两千五百米,空气稀薄而清冷,呼吸间仿佛能嗅到泥土和咖啡混合的味道,也能听见大地深处那隐隐的、悠长的脉搏。
我在笔记本上,一笔一划地写下:
第六百五十章,亚的斯亚贝巴。
云雾下的皇冠之都,群山之上的非洲之声。
亚的斯亚贝巴——非洲心脏的律动,天边云冠的起伏。
我投宿于一间背靠恩托托山的小旅馆,旅馆老板名叫特斯法耶,花白头、步履沉稳。
他说:“‘亚的斯亚贝巴’在阿姆哈拉语里是‘新花’,可我们这花,开在云端,要用信仰灌溉。”
他请我清晨随他上山,去拜访圣玛利亚教堂。
教堂藏在云雾中,穹顶镀金,石柱满是岁月与王权的浮雕。
教堂外是泥石小路,早晨的露珠在台阶上滚动,如帝国流下的泪珠。
特斯法耶在教堂门口唱起古老的祷词,声音低沉,回音在石墙与穹顶间盘旋,仿佛千年前的帝王与子民仍在这里守望。
我静静站在门外,目睹整个城市在晨雾中苏醒:楼宇如岛,灯火点点,晨钟声从远处飘来。
那一刻,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贯穿在这座城市呼吸里的现实。
我心头有一种庄严的敬畏感,像跪在千年帝国的膝下。
“在这里,每一块石砖都知道先皇的名字,每一个晨钟都记得子民的跪拜。”
这一刻,我明白了,亚的斯亚贝巴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原,更是精神世界里的高地。
我顺着城市主干道南行,迎面便是非洲联盟总部大厦。
那是整座城市最现代、最具象征性的地标——银色玻璃穹顶与弧形钢骨仿佛未来世界的门廊,高耸入云,宛如一面旗帜。
大厦广场上,来自五十多个非洲国家的国旗随风飘扬,五彩斑斓,每一面旗帜都像是一个民族在向未来呼喊。
大楼正门,安保森严,入口处有工艺精美的狮雕和花坛。
来自各国的访客与代表鱼贯而入,皮肤、色、衣着各异,却都步履坚定。
我步入对公众开放的展厅,读到一行字:“亚的斯亚贝巴,是非洲的外交之都,也是共同命运的交汇点。”
讲解员是名叫艾妮的青年女官员,西装笔挺,眉眼间写着自信与柔和。
她说:“这里开过无数次会议,但最珍贵的,是那些用眼神达成的理解——不是每次握手都有摄影机,但每一次理解都种下和平的种子。”
我静静伫立在椭圆形的会议室外,透过玻璃望见一圈空椅子、圆桌如环。
那一刻我明白,这不是一座城市自封为中心,而是整个大陆主动选择了她。
非洲所有的希望、愤怒、梦想、痛苦,都在这座高原城市中彼此碰撞、彼此成全。
“在这座城市,政治不是高高在上的语言,而是土地与人民真实的呼唤,是大地与星空共同奏出的合唱。”
我仿佛感受到来自五十多国的心跳汇聚于此,在云雾与群山之间,化作亚的斯亚贝巴夜色下最明亮的光。
非盟大厦出来,我穿过几条小巷,来到热闹的阿尔贝米洛广场。
这里才是亚的斯亚贝巴真正的心跳——熙熙攘攘的市民、旅人和流浪汉,混杂在一道道茶馆与咖啡铺的香气中。
广场两侧的茶馆用炭火慢煮黑咖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