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巴音郭楞 塔河之畔驼铃旧梦(2 / 2)
友。”
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我参观了着名的“铁门关”
,那是一道山口,一段旧道,一个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地。
站在关口望出去,是漫漫戈壁,一条条驼道穿行其间,而关内,是绿洲与水田,是驼铃落尽后的城市。
导览员告诉我,铁门关自古就是丝路交通的咽喉,西域重镇之门户。
在唐代,它是安西都护府的东大门;在清代,它是屯垦与守边的战略要塞。
我闭眼静听,仿佛耳边响起驼铃声,响亮清脆,如今虽然寂静无声,但岁月从不寂寞。
我写下:
“铁门关未闭,驼铃犹在响;丝路不尽,是人心的归路。”
库尔勒的夜晚,最美的不是街灯,而是市集。
我走进一家维吾尔家庭开的餐馆,正赶上一场家庭聚餐。
厨师请我品尝刚出锅的抓饭、烤包子、酸奶疙瘩。
我问他:“你们的家乡味道是什么?”
他笑说:“就是桌上这一锅热饭和旁边这一大家子。”
随后我又去了哈萨克手工艺馆,年轻的姑娘用针线在一块羊毛布上绣出星辰图案,边绣边哼歌。
我问她那是什么歌,她说是祖母在她小时候哄她入睡的曲子,如今她也要传给女儿。
我忽然明白,所谓多民族交融,并不是概念或图景,而是饭桌上的热气,是河岸边的共同井水,是刺绣中一代代流传的旋律。
我写下:
“这座城市,说着十种语言,但每一句都能温暖人心。”
第二天清晨,我在塔里木河边再次独行。
湖水未醒,风还轻柔,远方的胡杨林金黄如画。
一位老汉牵着驴车从河堤路上经过,他缓缓地说:“再往西走,你就是真正进入塔里木盆地了。
轮台、且末、若羌……那是荒芜与希望并存的地方。”
我点头。
他说得没错,轮台是我下一站,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门楣。
那是一片没有水的国度,一片让人低头也让人仰望的地方。
我回头望向库尔勒,这里有塔河之水,有香梨之甜,有人心之暖。
它是一段交响中舒缓的中音,让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开。
我翻开地图,在这绿洲心脉处郑重落笔:
“第355章,巴音郭楞。
塔河悠悠,人心温热,绿洲回响未尽,我已上路。”
↑返回顶部↑